你的臉正在被偷走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探客Tanker”(ID:TankerTK),作者:王穎,編輯:蛋總,36氪經授權發布。

十年前出門怕丟錢包,五年前出門怕丟手機,現在出門怕“丟臉”了……

2020年年底,濟南一男子為了躲避售樓處的攝像頭而戴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絡瘋傳,一時間關於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討論甚囂塵上。

今年3·15的第一彈就擊中了人臉識別,萬店掌、悠絡客、雅量科技和瑞為這4家提供人臉識別設備的公司被央視點名,這也是人臉識別行業第一次受到官方“重錘”。

就在央視曝光不到一個月後,“人臉識別第一案”於4月9日迎來了終審宣判,杭州野生動物園被判刪除郭兵的面部特徵信息及指紋識別信息。人民網對此案的判決評價稱:“終審判決意義非凡。”

圖 / 人民網官微

事實上,人臉識別的信息除了被濫用外,還有被盜用的情況。

4月13日,新京報推出《人臉識別黑產調查》專題報道,曝光了人臉信息在網絡上被販賣的情況,除了照片和身份證信息,甚至還有動態視頻。賣家還承諾他們出售的視頻能通過大部分平台的驗證,而這些個人信息打包的售價居然只要一百元。

此前,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照片進行人臉識別,很多平台都採用了動態的驗證方法,比如需要用戶對著鏡頭左右搖頭、張嘴及眨眼等等,但在人臉識別的黑產下,如今平台上的動態人臉驗證也無法確保安全了。如此種種,如何能不令人心驚?

當我們感嘆高科技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該正視它帶來的問題了。人臉識別從“被全民叫好”到“被全網吐槽”,這其中到底經歷了什麼?商場、售樓處甚至奶茶店為什麼要裝人臉識別系統?人臉識別究竟該不該用?

1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

2015年3月,馬雲在全球知名的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漢諾威電子消費展)上首秀了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當時,所有人都驚訝於中國AI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臉識別的應用充滿了期待。甚至有網友調侃:“馬雲也要靠臉吃飯了。”

支付寶採用的人臉識別技術是曠視科技旗下的Face++平台研發的,當時已經達到了超99%的識別准確率。事實上,人臉識別要提取的信息非常復雜,包括圖像的採集、預處理和特徵提取等等,而且需要大量的數據集進行訓練。

“人臉識別和大數據結合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不只是商業化的應用,未來在安防行業也會大有發展,甚至對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也能帶來很大的幫助。”從事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李智告訴「探客Tanker」。

那麼,這個在行業人士看來前景廣闊,消費者充滿期待的技術又為何走到今天被集體討伐的地步?

也許人臉識別黑產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還算比較遠,並不是所有人的人臉信息都會被洩露,普通人也不會接觸到這些利益鏈。但是,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場景都無法避免人臉識別,比如商場、酒店和售樓處等等這些公共場所。

無論任何技術或產品,如果不能讓消費者有好的使用體驗,那它早晚會出問題。“戴著頭盔去看房”看似荒唐,但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開發商和渠道商的對決。開發商通過在門店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分辨客戶是自然進店還是中介帶來的,如果客戶是自己走進售樓處的,那最後即使房子是通過中介成交的,開發商也不會給中介提成。

“地產商自己的銷售提成只有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第三方的中介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開發商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說白了就是為了省錢,不能讓第三方代理把錢都掙了。”北京某房產中介的銷售人員張勇(化名)向「探客Tanker」透露。

“我自己去過一次售樓處,後來找了中介,對方告訴我,我自己去看過房子,他就不能接我這單生意了,人臉識別會記錄我的信息。不能找中介的話,我購房時那2%的優惠也沒了,裡外差了十幾萬呢。”一位曾去售樓處看過房的女士在網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簡單來說,就是開發商想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銷售成本,於是將人臉識別系統裝在了售樓處,但這種行為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的個人信息。技術不該成為房地產開發商和渠道商利益競爭的手段,他們之間的博弈更不該由消費者來買單。

除了買房,現在買車也不安全了。在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正通旗下寶馬4S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採集客戶個人信息的現象。而據人臉識別系統提供商悠絡客透露,除了寶馬,正通旗下還有上百家4S店都採用了他們的人臉識別系統。在央視曝光後,正通汽車連夜發表了道歉聲明,並表示已拆除全部設備。

圖 / 正通汽車官網

不要以為只有“高消費”場景會被人臉識別,你以為出門去買杯奶茶就安全了嗎?

在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眾多店鋪安裝了“萬店掌”人臉識別系統後,喜茶來伊份名創優品等零售商也被曝出是“萬店掌”的客戶。

受到網友質疑後,喜茶在其官微發表聲明稱:“喜茶門店僅采購並使用了萬店掌的個別型號產品,這些型號均不具備‘人臉識別’、‘人臉收集’等功能,僅用於門店等普通安防監控和後廚監控。”同時,萬店掌也為喜茶發表了證明函,公佈了為喜茶提供的設備型號。

“有三百塊的海康威視不用,用一千多的雜牌機?”“你就算做了我們也不知道啊,道歉有何用?”對於喜茶和萬店掌的聲明,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紛紛在聲明下留言質疑。

圖 / 微博

不難看出,企業一旦陷入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風波中,必然就受到消費者的質疑,品牌形象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傷。而3·15晚會如此重視人臉識別的問題,恰恰說明了這一技術被濫用的現象必須受到政策層面的嚴格治理,否則將會給社會治安遺留下更大的風險。

2 錯拍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在當前人臉識別技術盛行的情況下,人們的個人信息屢遭盜用或被濫用,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企業會用這種不正當的形式去收集人們的隱私信息?

據「探客Tanker」瞭解,企業因為判斷客流、分析用戶喜好等不同的原因在公共場所安裝了眾多人臉識別系統,但這種行為並沒有經過消費者的許可,在受到質疑後,所有正式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的商家都稱他們會統一管理收集的信息,並會定期清理,絕不會洩露出去。

但從郭兵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一案來看,在事件已發生了幾個月後,動物園仍能拿出郭兵的個人信息作為證據提交,這也不得不讓人質疑這些企業和機構所謂的“定期清理”究竟能否做到。

人臉識別現在隨處可見,它的算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我們的個人信息又被存放在哪裡了?這些數據有沒有經過加密?它們又會不會被他人冒用?

“我們收集到的信息肯定會加密處理,人臉數據和文本數據也會分開保存,但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來防止這些數據被復制,洩露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發生。不過,我們現在有很多方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隨機生成一個關鍵詞關聯不同的人臉信息,這樣安全性會更高。”李智對「探客Tanker」表示。

“從技術上來說,人臉識別大概是抓圖,然後識別臉上一些關鍵信息,抽象成數據保存起來。互聯網上有大量關於人臉識別的技術組件,所以這一技術的應用門檻比較低,但研究門檻比較高。關於人臉識別其實已經暴過不少負面新聞出來,比如‘照片解鎖’。所以現在一般對安全性較高的地方,都會要求人臉識別的同時進行‘活體識別’,比如視頻裡讓你點頭,眨眼,或者某些專用設備通過3D取模來綜合判斷等。”四川一科技公司軟件總工程師范濟穎告訴「探客Tanker」。

圖 / 央視財經

如今,進入售樓處或4S店被人臉識別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居然還出現了“路過店門口就被識別”的情況,大街上甚至有發傳單的銷售人員直接拉路人幫忙刷到店人數,讓路人在店門口走一圈就行。

那麼,這種數據對企業來說有什麼用?對消費者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路過就被識別,其實算是BUG。因為只要進入到攝像頭范圍內的人,理論上都是可以被識別的,所以攝像頭的安裝,位置朝向什麼的就非常講究。當然軟件算法上也是可以對攝入的照片進行取樣,將過小或過大的人臉過濾掉,避免誤識。人臉識別的結果最終應該是會產生一串特徵碼,通過這串特徵碼是可以對人進行標識的。如果這個人的人臉信息和身份信息(比如會員、身份證等)綁定起來,那就可以定位到是哪一個人,不然只能知道某個人的移動數據,但並不清楚他是誰,沒啥意義。”范濟穎對「探客Tanker」表示。

雖然識別技術的精準度越來越高,但人臉識別肯定有出錯的概率,很多大型企業並不只是單純地使用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還會通過用戶平時使用軟件的習慣、位置信息等等,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對比,以此來提高識別結果的精確性。

總而言之,對企業來說,基於商業層面的需求與試圖洞察消費者喜好,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為了“寧可錯拍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

3 技術本無罪

事實上,任何一種技術,都可以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干壞事。技術本身很無辜,其善惡程度完全取決於人們如何應用。

從人臉識別出現至今,它為社會的安全穩定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張學友4場演唱會抓到5個逃犯,就是演唱會場館門口的人臉識別系統立下的功勞。2018年4月到5月,張學友演唱會共有5名逃犯落網,網友甚至戲稱他是“公安局派來的臥底”。

除了安防領域,人臉識別作為一種技術手段,難免會被使用在商業化用途,但企業應該明確的是,技術只是盈利的輔助手段,真正讓企業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就是做好自身的產品。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也不能因為部分商家的濫用,就將新技術的應用“一棒子打死”。

“人臉識別想要繼續發展,一方面需要通過各種法律法規來保障技術的正確應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其他各種技術來降低其失誤率,這些都是‘防’。除了‘防’,還應該有一些補償措施,再怎麼防,總會有漏網之魚,那麼發生問題之後應該如何處置,如何糾正……這些都不是全靠技術能解決的。總之,技術是工具,關鍵看怎麼用。”范濟穎對「探客Tanker」說。

在全社會步入人工智能的時代,人臉識別已經成為了融入我們社會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術。無論你是在銀行辦卡,還是用刷臉支付,或者只是回家進入小區,這些場景都有人臉識別系統的出現。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生活勢必會越來越智能化,我們既不能讓生活被技術綁架,也不能因噎廢食去阻礙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技術本身是無辜的,只看我們如何應用它。

而在這個黑科技橫行的時代中,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隱私安全?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重要命題,當我們的安全意識、政策法規、商業環境和技術發展的速度逐步協同時,我們的生活才會更自在且更安全——出門既不怕丟手機,更不怕“丟臉”。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