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濫好人」指數有多高?3分鐘測超級幫手症候群:別再忽略自己

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你該放自己一馬!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和副院士潔思.貝克(Jess Baker)、特許心理學家羅德.文森(Rod Vincent)於《善良人的生存法則》一書中,解釋「超級幫手症候群」的定義,從助人者的觀點出發,闡述「幫助」的運作方式以及善良心態的思考誤區,幫助讀者找回喘息的空間、重拾自我價值感。以下為原書摘文:



超級幫手症候群2大元素

沒有滔天大浪,只有浪花拍打在沙灘上。海水看起來很平靜宜人。你才剛走過淺灘,就感覺到海水淹過你的胸口。胸口?幾秒鐘之前,水深不是才到腰部嗎?你開始大步走向沙灘,但腳下的沙卻不斷攪動。你瘋狂地用手撥水,並越跨越大步,卻哪兒都去不了。

恐慌之下,你的呼吸加速,雙腳癱軟無力。海水衝擊你的身體,讓你站不穩。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脫身。你該游泳嗎?水只到你的肩膀而已,但大海彷彿抓住你,將你向下拉。

假如你曾經被困在激流中,就會知道這種感受。超級幫手症候群也像這樣,會在你意識到之前就悄悄發生。你會覺得難以對抗,甚至不斷自責。這個章節將探討能幫助我們存活下來的救命稻草。超級幫手症候群有2大主要元素。



元素1:助人強迫症

說到強迫行為,你或許想到的是萬惡的賭博、毒品和酒精, 會讓家庭分崩離析、摧毀人生,甚至能奪走人命。那麼,助人的強迫症呢?等等─你大概覺得這是好事吧?在許多方面,這的確是─助人者無疑會對周遭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然而,當他們助人的渴望成為癮頭,卻可能傷害助人者本身。和其他強迫症的情況不同,助人強迫症的得益者不包括助人者。

假如你打了很多個勾,或許就可以自封為助人強迫症患者─歡迎加入我們。強迫性助人者會主動尋找直接和間接的助人機會,例如在超市外幫忙陌生人搬東西到車上,或是像我訪問的一名護理師,默默留長頭髮,準備捐給慈善機構製作假髮,贈送給接受癌症化療的孩童。

我訪問過一名職業攝影師,她會將自己的藝術作品轉化為關懷的表現。她會幫對自己的交友頁面感到不安的單身者拍照,展現出他們放鬆微笑的模樣。她教導弱勢者攝影,也幫助心智障礙者學習述說自己的故事。她免費替慈善活動攝影,並且主辦過4場慈善活動。

在疫情封城期間,她為年長的鄰居舉辦線上的酒吧競答遊戲。當為失智症父親拍攝的照片入圍獎項2時,她免費提供慈善機構使用。她甚至抽出時間,成為同性伴侶好友的定伴侶關係見證人。整體來說,她列出了十九種幫助別人的方式。

助人強迫症並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當茱莉亞第一次求助於我時,她精疲力竭,或是用她的說法:狼狽不堪。她是忙碌的母親和妻子,1週工作4天,照顧同住的母親,每個月也擔任電話諮商的志工。

夜晚時,她會認真讀書,準備取得輔導相關的文憑。某次晤談中,她提到從曼徹斯特皮卡迪利車站回家的經過。當她衝過熙來攘往的大廳時,看見一個老人來回看著手中的紙本時刻表和頭頂上電子公布欄閃動的資訊。他的行李箱攤開在他身邊。茱莉亞還記得自己想著:「他看起來好像迷路了⋯⋯我應該幫他,但我可能會錯過火車⋯⋯我要去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忙。」她陪著老人穿過人群,抬著他的行李箱,來到他的月台,自己只能等一個小時後的下一班車。

茱莉亞對隨機陌生人的照顧值得讚揚,但要做到什麼地步呢?假如在搭上下一班車前,她又看到另一位迷路的長者呢?她該停下來幫忙嗎?討論此事時,她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特別,而是認為「每個人都會這麼做」。我問她,車站的其他人當時到底都在做什麼,她說他們只是匆匆走過。重點不在於她不應該幫助迷路的陌生人,而是她在強迫性幫忙,卻完全沒有意識到。

你也許一直在思考自己和強迫性助人有什麼關聯。對於前述的攝影師和茱莉亞的例子,你有什麼反應?你是否開始列出自己的助人清單,比較你和她們之間的數量差距?你是否思考,自己做的到底夠不夠?無論如何,你都會開始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容易出現強迫性的助人行為。

  • 你是否從事助人相關工作?

  • 你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否是幫助別人?

  • 你是否除了主要工作外,也在職場幫助他人?

  • 你是否當志工?

  • 你是否照顧和你同住的人?

  • 你是否幫助你的鄰居?

  • 你是否支持你的朋友?

  • 你是否照顧你的親戚,甚至是遠親?

  • 你是否必須為沒有能力自理的人負責?

  • 你是否隨手幫助陌生人?

  • 你是否捐贈金錢或物資給慈善機構或其他單位?



元素2:無法滿足自我需求

你是否隨時都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很少人能做到。在現場活動時,我請參與者從1(完全不會)到10(總是如此),分別評估①自己對他人的支持、②自己對自己的支持。接著,我請第①項分數高於第②項的人舉手。幾乎每個人都舉了,而且這些人是我的企業客戶,他們多半不會自詡為助人者。

假如觀眾全部都是超級幫手症候群的患者,每個人在自我支持的評分都會很低。這類人致力滿足其他人的需求,以至於無法為自己保留足夠的時間,甚至把滿足自己的需求視為自私的表現。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維琪. 賀吉森(Vicki Helgeson)對「聚焦在他人身上,甚至忽略自己」的人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又以女性為主。賀吉森以大衛.巴肯(David Bakan)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理論為基礎,將其稱為「澈底的共融(unmitigated communion)。此概念聽起來的確和超級幫手症候群「忽略自己的需求」的元素相當類似。

賀吉森特別關注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她的研究指出,澈底共融者特別容易面臨不同類型的情緒問題,包含焦慮和憂鬱。他們也更可能在許多健康相關的行為上忽視自己的需求,例如飲食、抽菸、運動和休息。

(本文摘自/善良人的生存法則:學會自我疼惜,終結「超級幫手症候群」,設定關懷界線,找回你的快樂情緒/方言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高EQ的人都有這3個特徵!心理學博士揭學會「1技能」讓人緣變好
「善意的謊言」到底該不該說?他用1句話揭密:看破不說破才是真善良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你的「濫好人」指數有多高?3分鐘測超級幫手症候群:別再忽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