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眾神之都的臺南,有活靈活現剪黏、彩繪木工藝術和神明軟件家飾,帶你走一場在地的廟宇藝術之旅 | ELLE

PHOTO CREDIT: 林韋言

廟宇集結了眾人至高的誠意,這點可從雕梁畫棟,乃至刺繡銀帽看出端倪。走進廟宇,由外而內,幾乎沒有一處留白,堆疊了華美的工藝,同時也承載匠師的心血結晶。如此慎重,別無他想—要把最好的都獻給神明。

達人帶路 謝奇峰
府城五條港在地人,自幼耳濡目染、深受臺南廟宇文化吸引,展開民俗研究之路。活躍於電台節目「廟會民俗通」,著有《圖解台灣行業神明圖鑑》、《西佛國:府城五代粧佛世家傳奇》等書,現任臺南市導覽協會理事長。

PHOTO CREDIT: 高嘉聆

穿梭臺南廟宇之間,就好像是瀏覽一間又一間美術館或博物館,從建築本體到裝飾細節,都是匠師的精心雕琢和畢生鑽研,舉凡用料、顏色、圖騰,背後皆有典故,而且歷經數十、上百年後依然生動,廟宇可視為多方工藝跨界合力打造的作品,這些傳統畫師、技師則是「神乎其技」。有鑑於此,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推動「宮廟博物館」一系列計畫,解密眾神居所、深入廟宇巡禮,隨心所至、隨時啟程,展開一場藝術之旅。市府至2024年3月已陸續頒發「宮廟博物館認證」給6間示範廟宇,並持續規劃授證儀式中。

實際走入其中,參拜廟宇,有如到神明家作客,穿過牌樓進入廟埕,直至各個殿廳,當中有哪些必看的門道?謝奇峰說:「整體而言,由外至內,工藝會愈來愈精緻,也就是靠近神明的地方,愈有看頭。」

站在廟埕,陽光灑落在廟宇屋脊上,繽紛多彩的剪黏閃耀出如曜石般的隱隱光芒,不論花鳥走獸、魚蝦蟹甲,或是神仙祥雲,飽和而潤澤的光彩把廟宇點綴得熱鬧非凡,而祂們活靈活現的神情姿態,更是剪黏匠師的功力展現。

剪黏,又名「剪花」、「嵌瓷」。將瓷碗或玻璃「剪裁」成理想的形狀,再仔細把裁片「接黏」到胚體上,這項嵌鑲藝術多施作於廟宇屋簷上方,題材多半帶有吉祥如意含意,如福祿壽喜、八仙過海等,也有神獸系列,包括雙龍搶珠、雙鳳朝陽,或麒麟、鰲魚等。

謝奇峰指著屋脊上增高加寬的西施脊表示,通常這塊區域是剪黏最精美之處,像是臺灣祀典武廟屋脊上的大型剪黏「雙龍搶珠」做工細膩,一對青龍氣宇軒昂、張牙舞爪,細節如鱗片、鬚髮等處理極富動感,生動逼真,彷彿下一秒就會飛起來。這件作品出自於臺南剪黏名匠葉進祿,他對於神韻的掌握特別精確,在南鯤鯓代天府、頂太子沙淘宮等廟宇都能見到葉家作品,是臺灣剪黏藝術的重要門派,目前由第3代葉明吉接手。

祀典武廟屋頂有著高聳的燕尾,雙龍拜塔氣勢非凡,中央的寶塔具有避火防災的意義。

PHOTO CREDIT: 林韋言

進廟門前,三川殿通常是裝飾最華麗的所在,包括石雕的龍柱、座獅等,兩側在水車堵也有各種剪黏、交趾、泥塑,一般題材不外乎是有吉祥寓意的人物、鳥獸或花草。不過,位於中西區忠義路上的八吉境五帝廟別出心裁,所呈現的時空背景不是遙遠古代,而是描繪西拉雅族、荷蘭、明清、日本4個時期,如同臺南歷史縮影。更有意思的是,屋脊上站著的不是神仙,而是將一生都奉獻給府城的人物,包括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投入於烏腳病治療的王金河、在228事件中保全臺南人的湯德章,以及引入教育與科學的英國宣教師巴克禮,這些都是八吉境五帝廟在最近一次修復時新添的創意,展現了傳統廟宇與時俱進的一面。

八吉境五帝廟屋脊上裝飾著對臺南有重要貢獻的人物,例如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而三川殿由藝師以剪黏技法,呈現臺南4個時期。

PHOTO CREDIT: 林韋言

廟宇動線有既定的規矩,「入龍門,出虎口」,以神像位置為中心由內向外,左邊即為龍門,反之右邊就是虎門,而中門是神明出入通道,一般人不建議穿越,至於欣賞門神彩繪,倒是值得駐足。

府城彩繪匠師當中,一定不會錯過潘氏家族的春源畫室,潘家三代潘春源、潘麗水、潘岳雄作品年代橫跨百年,是臺南地區著名的兩大彩繪家族之一。潘家講究服飾、配件的花紋線條,勾勒華美典麗的裝飾風格,不難辨識。以畫幅較大的門神彩繪來說,神韻尤其重要,「四方眼」是潘氏一派最擅長的技法,不管走到哪個方位,都能夠感受門神目光,此外,蓬鬆飄逸的鬍鬚也是潘家的特色。

匾額也是廟宇看點,府城素有「四大名匾」—臺灣首廟天壇正殿上方掛著蒼勁的一字匾,暗示「千算萬算,不如老天輕輕一劃」;臺灣祀典武廟「大丈夫」三大字點出了心志不輕易受外在誘惑的風骨;臺灣府城隍廟「爾來了」則敲響每個人心中的警鐘;竹溪禪寺「了然世界」徹悟世間萬物,表達佛教所說「四大皆空」。這幾個字簡明扼要,卻把人生都參透了。

謝奇峰說,臺南廟宇還有一項不能錯過的工藝,那便是「茄苳入石柳」。這項異木鑲嵌技法,是指在深色的茄苳木板,嵌上淺色的石柳木雕來裝飾,營造視覺對比、打造雕刻層次,常見於廟宇神桌、神轎、裝飾等。早年這項傳統工藝分布在現今的信義街、神農街、新美街一帶,有許多的匠師聚集,至今木雕師劉進文持續精進這項工藝,是當代府城的代表匠師,他也樂於透過展覽、講座、體驗活動推廣木雕之美。

到神明家作客,除了看建築和裝潢,布置的軟件家飾、神明的容貌衣帽也令人好奇。

神像,是廟宇中最尊貴的,謝奇峰長期投入於府城粧佛工藝研究,簡單點出兩大派別特色:「泉州派重寫意」,講究樸實自然、法相莊嚴;「福州派重寫實」,重視整體比例、型態修長。以南廠代天府保安宮主祀的五府千歲來說,神像肅穆沉穩、素淨雅致,屬於泉州派別。神農街西佛國蔡家,是府城粧佛泉州派代表,目前傳承已有5代,跨越清末、日治及戰後,堪稱臺南傳承最悠久的粧佛世家,家族作品反映了府城粧佛的演變。

為神明塑像不是一兩天的事,過程繁複。謝奇峰細數西佛國工序,「需以綿紙包裹神像外皮,再上黃土為底,安漆上色則以祖傳礦物顏料進行施繪,目前在臺南是絕無僅有,神像製作從頭到尾,都能一手包辦。」蔡家經手不少廟宇大尊神明,如鄭氏家廟的木雕像鄭成功、臺灣府城隍廟的鎮殿府城隍爺、南廠代天府保安宮的大尊吳府二鎮與五府千歲等。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其實,神明也有專屬「衣櫃」。謝奇峰說:「神明通常不只一套衣服,如果有慶典要出巡,就會穿戴得更華麗一些。」在神明的世界,根據不同位階,該穿什麼顏色、服制、配件,都有講究。銀帽也是,媽祖要戴鳳冠、王爺則是帝帽,還有太子冠、濟公帽等,各種形式的銀帽考驗匠師抽絲、塑形、鑲嵌、組合等各工序細膩程度。

不同時節走廟,也有不同樂趣,像今年「台灣燈會」除了安平燈區和高鐵燈區,臺南市政府更推出以廟宇為主的「埕南燈區」,串聯臺灣府城隍廟、鄭氏家廟、臺灣首廟天壇、臺灣祀典武廟、四聯境普濟殿等廟,以傳統的大紅燈籠作為串接,點亮夜裡的府城巷弄,感受廟埕的傳統情懷。

向來是臺南宗教盛事的「府城迓媽祖」,睽違6年,將在2024年9月28∼29日盛大舉行,同時也為臺南400歡慶。主辦的祀典大天后宮考量媽祖神轎迄今已使用百年,委託臺南美展傳統工藝類首獎劉進文老師,耗資百萬,依照原轎模樣,復刻一頂全新八抬大轎,前後花費將近1年,作工相當精緻,不但重現原轎透雕工藝,也運用了茄苳入石柳技法襯托層次感,整體由超過300個零件拼成,細看當中雕刻,還描繪媽祖收伏蛟龍、窺井得符、海上提燈救民、化草為木等故事,十分精采。

這頂神轎屆時將隨遶境隊伍亮麗登場,依照古禮遶行舊城區古香路,而榮退的百年神轎,未來僅作文物展示,保存百年珍貴工藝與記憶。


本文出自《悠活臺南》市刊no.51「封面故事 」

【延伸閱讀】

>>府城光彩繡莊林玉泉 千縷瑞氣神明繡

>>喜歡老房子嗎?文青打卡熱點、全臺最美的古蹟圖書館、臺南小京都、百年鹽場......等你來臺南聽老房子說新故事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