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娘家的聲音」1. 浙江瑞安非遺保護 紀實

瑞安非遺館開館。(圖: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瑞安非遺館開館。(圖: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瑞安非遺館開館。(圖: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瑞安,浙江省溫州市代管縣級市,地處上海經濟區和廈漳泉金三角之間,轄十二個街道、兩個鄉、九個鎮,陸域一二七平方公里,海域三○六○平方公里,屬江南魚米之鄉,自三國時期建縣以來,迄今為止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截至二○一八年底,該市人口為一二五點三四萬人。

二○○三年,瑞安市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了工作議事日程,當年成立瑞安市鼓詞研究辦公室;二○○七年成立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二○○八年該市收集「非遺」線索九一○八二條,製作重點項目調查表近三千份,整理出有效項目二六五項。

二○○九年,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先進集體;

二○一一年出台有關政策,規定對列入溫州市級及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基地給予「以獎代補」資金補助,對開展傳承活動和創建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的個人、企業、團體給予保護、扶持和獎勵,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經費保障。

同年舉辦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徒拜師儀式,七項國家、省和溫州市級「非遺」項目的廿八位傳承人徒弟代表用傳統的方式正式拜師,為非遺保護注入新鮮血液。

瑞安市開元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開設木活字印刷術、甌繡、竹編、米塑等課程,目前該校共有六百餘名師生投入學習了非遺技藝。

瑞安市職業中專教育集團學校(職業學校)掛牌成立「溫州鼓詞藝術傳承教學基地」,目前已累計一百卌多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參加培訓。

二○一二年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調整為單獨設置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核定四名公務員編制。同年,非遺專項獎勵補助機制正式開始運行,每年給每位瑞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發放補助經費。幾年來,該市財政累計撥付一千八百餘萬人民幣(約臺幣七千七百多萬),用於「非遺」日常保護、傳承工作。

二○一二年瑞安市級木活字代表性傳承人簽訂帶徒授藝協議。每位傳承人必須帶一名學徒,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傳授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藝內容,經考試合格後領取帶徒授藝補助經費。

同年,瑞安市馬鞍山實驗小學開始將木活字、瑞安鼓詞、米塑、無骨花燈等地引入學校社團。

該年,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浙江省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先進單位」。「中國曲藝之鄉」、浙江省傳統戲劇特色縣(瑞安高腔)、浙江省非遺旅遊景區(平陽坑鎮)的稱號相繼落戶瑞安。

二○一六年起,每隔兩年開展瑞安市木活字印刷術專項培訓班,經持續推進的傳承工作,該市目前有木活字印刷術在冊學徒41人。

二○一八年對紙馬雕版印刷書、南屏紙製作技藝等十八個瀕危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評估。同年十二月,由該市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文明傳承與未來希望———中國木活字印刷與當代漢字水墨藝術的多元互動」專題展覽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和雪梨舉行巡展。

二○一九年六月一日,瑞安市非遺館于忠義街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館,全面展現瑞安非遺文化。十二月,瑞安市非遺資源數據庫建成,並連通溫州市級及省級非遺數據庫,推動項目科學化管理。

二○二○年開展二家非遺進民宿,培育目標初定聖井左舍(馬嶼鎮)、一帶一路·國際漁村(北麂鄉);

二○二一至二○二二年將計畫創建四處集體驗、研學為一體的非遺主題民宿,培育目標初定該市平陽坑鎮主題民宿群(水墨東梨、東梨染苑、東梨陶舍、東梨金宿)、采成藍夾纈博物館(馬嶼鎮)、漢臣陶藝工作室(陶山鎮)、未見山研學體驗基地(平陽坑鎮)。

截至目前,瑞安市共有聯合國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項(中國活字印刷術)、國家級四項(溫州鼓詞、木活字印刷術、藤牌舞、藍夾纈技藝)、省級十一項(老酒汗釀造技藝、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傳統造紙技藝、瑞安賣技、雕版印刷術、陳十四信俗、瑞安高腔等)、溫州市級九八項、瑞安市級一三九項。列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四人、省級十四人、溫州市級七一人、瑞安市級一七○人。列入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一個(瑞安市開元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二個(瑞安市活字印刷協會、溫州華僑傷骨科醫院),溫州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十九個,溫州市級非遺體驗基地四個。

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該市結合當地實際發展與非遺特色開拓創新,對於傳承民族血脈,守護人類的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