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印度 中美博弈關鍵因素

(圖/大陸外交部官網)
(圖/大陸外交部官網)

資深國際關係學者瓦特日前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撰文,提醒人們注意國際局勢中兩個相反又強而有力的趨勢。第一是物質性力量,特別是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這個能力是使得主要國家能打擊遠方敵對目標卻不用付出代價。雖然擊殺澤倫斯基、馬杜羅、金正恩甚至更強國家的領袖,對最強的幾國而言大概已不困難,但現今時代不比1989年美國抓捕尼加拉瓜領導人諾瑞嘉,反而如以色列、美國和俄國廣泛轟炸巴勒斯坦、塔里班與烏克蘭等對手,未必能達成政治目標。

第二個有力趨勢是全球在地化的認同與忠誠愈加強化。它不僅使兩次大戰迄今西方舊大國(包括蘇聯)對前殖民地與勢力範圍的控制更加衰弱,且在新大國受低成本高科技引誘去打擊對手時,更受鼓舞。大國高科技軍事打擊後,治理的殘局更難收拾。正因如此,透過外交手段增強優勢、制衡對手,仍應是大國博奕的優先選擇。

此刻美國總統國安顧問蘇利文正在北京訪問,公開爭執的議題包括中國援俄、台海危機,甚至拜登最後一次美中元首會晤等,都可預見。而不會見諸檯面、不能用精準轟炸解決,卻涉及中、美長期優勢爭奪的,則是俄國與印度因素。

全球在地化的認同與忠誠,是地緣政治的強化劑,也是全球化的反命題。這個趨勢不僅體現在瓦特所說的反殖小國,當前大國民族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也是如此。普丁便是以斯拉夫民族主義為由開打侵烏之戰。時值美中關係直墜,西方加固印太圍堵,北京固難接受莫斯科主導的烏東獨立公投,亦不可能坐視普丁敗戰;即北韓用軍援俄國換得導彈升級科技,使日、韓更加倒向美國,北京也只能靜觀俄、朝親善。而俄國在遭遇能源貿易與金融制裁後,除加強對華油氣出口,還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實務上的主要支持者。

在上述大博奕中,莫斯科顯然掌握相當主動權。外界有謂烏軍近日北進,未來得美歐F-16高新裝備,可再創反攻契機。但俄軍仍在烏國頓巴斯兩州西進,烏軍會否因北上分兵而失利,亦屬難料。則普丁仍可從容主辦金磚集團峰會,並坐待川普、賀錦麗誰將勝出。

俄國因素左右中美關係,除美國利用中方難以坐視普丁失敗,而可順勢號召西方制裁「威權軸心」,再就是靈活難料的俄印關係。印度在莫迪總理長期執政下,已創造超法趕英奇蹟,更重要的是能藉由中印邊界衝突,贏得美、日等西方大國支持。甚至在西方要求制裁俄國的普遍呼聲中,印方竟成為俄國能源的新買家。難怪普丁7月邀請莫迪訪問莫斯科,在普、莫擁抱下,莫迪獲頒俄國最高榮譽—第一使徒聖安德烈勳章。外媒資料顯示,目前印度從俄國進口的原油超過中國,比烏戰前增加10倍,結算也有助盧比國際化。

莫迪還能利用西方地緣政治盤算,在北京之外另闢「全球南方」新中心,連續兩年號召了「全球南方之聲」線上峰會,甚至邀請了白俄羅斯獨裁者盧卡申柯致詞,大談「權力移轉到全球『東方』與南方」,儼然普丁是峰會的幕後代表。

莫迪有效動員國家能力,在地動力便是獨尊印度教國家認同的國策。雖然因為宗教政策與專斷作風,時代雜誌批判他是「印度分化總司令」,但莫迪是美、俄都爭取的強權,是華府在全球南方制衡北京的唯一槓桿,可謂春風得意。時下人們議論美中對抗卻顯然小看了俄、印在地理棋盤上的重要性。四國多個三角的複雜變化,實是美、中兩強未來孰有戰略優勢的關鍵因素。(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