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飲食、壓力管控 改善腸躁症

腸躁症又被稱結腸痙攣,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失調,據統計有百分之10~15%的成人會出現腸躁症的情形,有九成的病例與心理壓力有關,而女性的腸燥症發生率又比男性高出2~3倍,在經期來時症狀會加劇。 有些像是民眾也可能會因抗生素或瀉藥的過量使用而造成腸躁症,因為抗生素或瀉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大量殺滅腸道益菌,使腸道壞菌增生,影響腸道正常功能而致消化系統失調,進而促使腸燥症的發生。 醫生在診斷腸燥症以臨床症狀為主,若民眾一年中斷斷續續超過3個月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合併有大便習慣或形態改變,排便後症狀會短暫減輕,表現為腹瀉、便秘或二者交替發生。 有些患者在發作時,排便很急或有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而有些則是會排出黏液樣的糞便,但大部分的腸躁症患者可由飲食、生活習慣和壓力管理來控制。 在中醫將消化系統失調易偏便秘稱為「脾約」,屬於脾虛津耗、腸液枯燥所致大便艱澀的病證,治則為滋養陰血,泄熱通便,建議這類民眾平時應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多吃根莖類的食物及新鮮瓜果,如香蕉、核桃、紅薯等。 至於消化系統失調易偏腹瀉,大便偏爛,在中醫古籍稱為\"便溏\";一般腹瀉,中醫古籍稱為\"下利\"、\"泄瀉\";嚴重者可能就是水瀉,若是拉下糞水中可見一些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被稱為\"下利清穀\",這類的治療原則是要溫補脾腎。 建議消化系統失調易偏腹瀉的患者,在平日應經常食用一些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雞肉、豬肚、韭菜、辣椒、核桃、海參、蝦、鏈魚、乾薑、花椒。 中醫認為,大部分的腸躁症患者可由飲食、生活習慣和壓力管理來控制或緩解,建議可以適當做些鍛煉、規律的運動,瑜伽或按摩治療,另外也可從腳到頭皮的漸進式全身放鬆運動,透過深呼吸也可幫助放鬆腹部肌肉,促進正常的腸道運動。 在平時應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如番薯、蔬菜、黃豆等實用,建議每天食用五色不同蔬菜來幫助保持營養均衡,也可多喝水以潤腸排便,降低產氣或便秘,但應少喝含酒精、咖啡因等容易刺激腸胃的飲料。(記者戎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