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防跌「藥」小心!6大類藥品恐增跌倒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1年死因統計顯示,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比例很高;隨著人口愈益老化,更需要重視如何預防老人跌倒。

老人家摔不得,跌倒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像是頭部受傷、關節脫臼或是骨折,但嚴重恐會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國內外的研究也發現,老人髖關節骨折有高達96%以上是因為跌倒所引起,且由於臥床及行動不便所衍生的併發症,1年死亡率高達3成。

造成跌倒的原因繁多,內在因素包括急慢性疾病、肌少症、老化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外在因素則像是居家環境動線不良、環境設計不夠友善及特定種類藥品使用不慎等。根據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21年第三季統計報表,以跌倒事件最多,佔通報事件29%,其中,因用藥等相關因素而跌倒的則佔14.5%。

(圖片來源 / 葉懿德攝)

6大類藥品影響中樞、心血管系統 恐增跌倒風險

年長者往往需要特別留意用藥安全,有些藥物像是安眠藥、止痛藥、降壓藥、降糖藥等,都有可能增加年長者跌倒風險,例如服藥後導致注意力下降、暈眩、肌肉無力等副作用導致。尤其年長者常因罹患多種疾病,衍生出重覆用藥、藥物交互作用等複雜的用藥狀況,往往會造成副作用加重。

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許馨丰指出,當民眾使用特定種類的藥品、多重藥品,或是改變藥品劑量、服藥順從性較差的病人,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

通常容易增加跌倒風險的藥品,主要是作用於中樞及心血管系統:

1. 作用在中樞系統的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及鎮靜安眠藥(Benzodiazepines, BZDs)等,可能造成鎮靜及影響認知,使用這類藥物與增加跌倒風險有顯著的關聯。

2. 作用在心血管系統的藥物,也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心跳速率改變等,特別是老年人對此類的藥品也較敏感,更可能增加副作用的發生。

其他如緩瀉劑、治療感冒過敏使用的抗組織胺、降血糖藥物及帕金森氏症治療藥品等,也因為本身的副作用,例如增加如廁頻率、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低血糖症狀、肌肉無力、頭暈等,而進一步提高跌倒風險。

此外,年長者的生理結構也因老化而與年輕時有所不同。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常因體脂肪比例升高、肌肉質量下降、水分減少、營養不良等各種因素,影響藥物分布在體內的狀態和濃度,例如脂溶性藥物鎮靜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等,會因脂肪比例較高而延長作用時間,藥效和副作用也會比較強。

食藥署則提醒,民眾要瞭解目前使用藥品的特性和副作用,減少跌倒的發生機率,就醫時應該主動告知醫師目前的用藥情形,服藥前也應詳閱藥袋上的資訊,服藥後若有異常、不適反應,務必於回診時告知醫師或藥師。再者,家人也要給予足夠的關心、扶持,協助認識藥物相關資訊、用藥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減少因藥物副作用造成的跌倒事件。

保命防跌!留意7要點降低跌倒風險

除了藥物本身的影響外,想要保命防跌,切記以下叮嚀:

1. 服藥前後、睡前先如廁,減少夜間起床如廁的次數。

2. 無法久站或行走者可使用活動馬桶、床旁便器以避免危險,注意須確定其固定妥當後再使用。

3. 起身、下床前,先坐於床緣約3~5分鐘,再站在床邊3~5分鐘,確定沒有肌肉無力或暈眩狀況,再開始走動。

4. 安全的環境:減少雜物、維持環境整潔、動線順暢,光線保持明亮。

5. 穿著適當大小的衣褲、防滑鞋。

6. 若是住院或臥床病人,照顧者離開床邊時,應將呼叫鈴、衛生紙等必要用品置於病人隨手可得的床邊桌,並拉起護欄、主動告知護理人員或其他陪伴家屬。

7. 行走不便長者,建議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輔具。

延伸閱讀:

抗生素副作用和禁忌有哪些?看懂抗生素種類、正確用法

長輩的藥多又複雜 如何避免吃錯藥、忘記吃藥,甚至產生藥物交互作用?

爸媽吃什麼藥你知道嗎? 四招確保長者用藥安全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