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虐童案新聞共情太深哭不停 替代性創傷該怎麼辦?有自我檢測量表嗎?

替代性創傷可能就在你我身邊發生!1歲多男童凱凱(化名,或稱剴剴)傳出疑遭劉姓保母姊妹凌虐致死,引發社會譁然。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看了凱凱事件報導後,非常不捨,甚至天天以淚洗面,要當心可能是「替代性創傷」找上門。究竟替代性創傷定義是什麼?症狀有哪些?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替代性創傷?有沒有自我檢測量表?就醫又該看哪一科?Yahoo奇摩顧健康帶您一起了解。

替代性創傷者可能在接收災難新聞時,因為同理他人,猶如身歷其境,沉浸在悲傷中,久久無法自拔。(示意圖/Getty Images)
替代性創傷者可能在接收災難新聞時,因為同理他人,猶如身歷其境,沉浸在悲傷中,久久無法自拔。(示意圖/Getty Images)

替代性創傷定義是什麼?哪些人容易發生?

綜合臨床心理師孫莉晴諮商心理師陳巧翊的觀點,看到他人受苦會感同身受,想給予關懷並伸出援手,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當產生高度同理心,過度沉浸在他人苦痛,又不斷關心創傷事件的資訊,便可能身歷其境般,產生和受害者類似的負向情緒反應。一旦這些負向情緒超出負荷,衝擊到原本的生活時,就可以說是替代性創傷。

讀者朋友可能想發問,哪些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通常來說,得知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創傷,便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但直接接觸並非替代性創傷發生的必要條件,部分民眾藉由電視、網路等媒體,持續接收創傷事故的消息,成了災害的見證者,也可能發生替代性創傷。比如2021年台灣發生的太魯閣號事故、2022年南韓發生的梨泰院踩踏事故,以及近日爆出的保母虐童案,皆能看到許多網友透露自己看了新聞很難過、睡不著、一直哭,這時就要注意替代性創傷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幼兒、青少年、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經歷過創傷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有心理疾患病史者,更要格外留心。

上述原因之外,替代性創傷亦與職業息息相關,像是社工人員、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在前線救災的警消人員、面對生老病死的醫護人員和殯葬業者、志工等,常因工作緣故,親臨創傷現場或近距離接觸受害者,比起一般人更有可能身陷替代性創傷的泥淖。

延伸閱讀》梨泰院踩踏畫面太驚悚恐釀「替代性創傷」! 諮商心理師點名「9類人」注意:恐變憂鬱症

替代性創傷症狀有哪些?會對身心產生什麼影響?

既然替代性創傷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那麼進一步認識替代性創傷的症狀,盡早對外求援就很重要了。臨床心理師孫莉晴指出,經歷替代性創傷的孩子可能感到不快樂,會有突然哭鬧、緊張、做惡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或者在遊戲及繪畫中反覆出現跟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的表現方式則更為多元,統整臨床心理師沈晏羽、孫莉晴與社區發展季刊的說法,不少研究均顯示,替代性創傷者可能出現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相似的身心症狀,包含做惡夢、情緒低落、不知所措、擔心個人安全、感到絕望無助、憤怒、恐懼、焦慮、悲觀等,連帶可能造成失眠或人際退縮,進而對自身的生活、工作和社會功能產生衝擊。

社區發展季刊並提及,倘若忽視替代性創傷,可能帶來以下八大風險,不可不慎。

  • 自我認同危機:跟自我失去連結,例如發現自己冷漠、悲觀、自我懷疑等。

  • 世界觀:質疑過去對世界的認知、價值、原則、生活哲學。

  • 靈性上的傷害:意指美好的感覺與正向的生命態度受到侵蝕,包括希望、信心、喜悅、愛、接納、感恩、原諒、創造力等。

  • 自我包容能力受損:易哭、易怒、焦慮,難以忍受強烈的情緒而無法平靜。

  • 自我資源耗盡:過度工作,無法察覺自我的需要,無止盡投入工作。

  • 心理需求滿足受損:安全感、信任感、親密關係降低。

  • 感覺系統受損:創傷事件影像一再重複,聽覺、味覺等感覺開始和創傷事件產生連結。

  • 啟動負向防衛機制:開始封閉自我,出現情緒隔離、麻木感覺、否認、易怒、攻擊等行為。

替代性創傷有自我檢測量表嗎?分數代表什麼意義?

認識替代性創傷後,我們該怎麼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正在經歷替代性創傷呢?外國學者Figley及Stamm在1999年發展出「憐憫疲乏自我檢測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elf-Test)」,具體化替代性創傷的現象,提供給助人工作者(如社工)使用,一般人則可斟酌。下方「助人工作者憐憫疲乏自我檢測量表」是我國社工系教授汪淑媛與研究助理合譯的Compassion Fatigue Self-Test中文版本,方便台灣民眾閱讀;也收錄在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製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防治手冊,有其參考性。

上方兩個表格共66個題目,主要可以測驗出「對案主同理關懷讓你滿足與否的潛力指數」、「面臨崩熬(burnout)的風險指數」和「你悲憫疲乏的風險指數」:

  • 對案主同理關懷讓你滿足與否的潛力指數:請參考題目分類記號為X者,118分以上代表非常高潛力、100分~117分代表高潛力、82分~99分代表良好的潛力、64分~81分代表適度的潛力、63分以下代表低潛力。

  • 面臨崩熬的風險指數:請參考題目分類記號為V者,36分以下代表非常低風險、37分~50分代表適度的風險、51分~75分代表高風險、76分~85分代表非常高風險。

  • 你悲憫疲乏的風險指數:請參考題目分類記號為O者,26分以下代表非常低風險、27分~30分代表低風險、31分~35分代表適度風險、36分~40分代表高風險、41分以上代表非常高風險。

替代性創傷怎麼辦?要看哪一科?可以找誰諮商?

有替代性創傷者,通常在經過一段時間,便能逐步復原。諮商心理師陳巧翊提醒,第一步可以先停止或減少接觸相關訊息,讓自己遠離創傷事件,稍作喘息;接著,可以尋求信任者的傾聽及陪伴;最後再藉著放鬆活動,讓自己的生活重回正軌。新北市衛生局也建議,替代性創傷者可以靜下心來,聆聽環境中的聲音、查看周遭細節,讓自己的情緒抽離;或試著全心投入一件事,比方唱歌、品嘗美食,皆是很好的選擇;當然也可以進行吐納練習、環抱自己,試著讓自己更為安定。

然而,不是所有替代性創傷者均能自我修復。如果努力嘗試上述方式,卻沒有得到效果,且創傷反應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千萬要特別留意。除了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提供24小時免付費心理諮詢服務,各位也可求助各縣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亦可利用衛福部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的「心據點」查找鄰近的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身心科、精神科診所或醫院,尋求諮商心理師、專科醫師等專業人士的協助,走出替代性創傷的困境。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

參考資料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臨床心理師孫莉晴)
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怎麼辦(擁抱心理,諮商心理師陳巧翊)
創傷後復原的馬拉松之路—替代性創傷的覺察與因應(台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沈晏羽)
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區發展季刊第147期社會工作職場安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汪淑媛)
校園學生自我傷害防治手冊(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製)
替代性創傷與安頓身心的技巧(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諮商心理師徐千涵)
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衛福部心理健康司)
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一覽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