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骨強肌預約膝力人生

中國時報【報導張祈】 花蓮慈濟醫院慶祝31周年院慶,特舉辦「好骨力•好膝力,青春不老跑跑go」健康講座,由骨科部主治醫師、運動醫學專家劉冠麟主講,針對民眾最關切的骨質疏鬆、關節退化等問題,傳遞最新的健康資訊,希望民眾除了正確的保骨觀念,同時透過運動訓練心肺耐力及肌力。 劉冠麟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2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是臺灣65歲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骨鬆易造成髖骨骨折,髖骨骨折在臺灣發生率居亞洲之冠,但根據調查,髖骨骨折病人中只有27%有做骨質密度檢測,骨鬆是健康的一大隱憂。 慈濟醫院骨科團隊在名譽院長陳英和領導下,在極重度僵直性脊椎的治療成果獨步全球,關節重建手術揚名海外,這幾年到慈濟醫院骨科短期進修的國際學員遍及西班牙、土耳其、中國大陸等地。陳英和在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器械組的創新製作,及于載九醫師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的設計上,均曾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劉冠麟醫師目前不僅在慈濟大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也是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執行祕書、臺灣骨科創傷醫學協會監事。在健康座談中,劉冠麟以民眾最關切也最容易忽略的保骨話題為切入點,希望民眾在年過40後、在邁向65歲長者前,即可從生活習慣中關注骨力及關節健康。 身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年紀而增加,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30歲後骨質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骨鬆易引起骨折,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女性,有將近一半因生骨鬆而骨折。 發生過一次骨鬆骨折後,約50%的病人將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每次骨折之後,再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增高。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易因骨鬆導致髖部骨折,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15%。 骨鬆狀況女多於男 據2013∼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量測骨質密度,結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佔12.3%,其中男性為8.6%,女性為15.5%,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65歲開始驟增,女性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 若排除先天性因素及藥物副作用,鈣質攝取不足、缺少運動、抽菸、飲酒過量、過量咖啡都是導致骨鬆的後天因素,劉冠麟說,養成正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可減緩骨鬆,再加上定期做骨密篩檢,發現有骨鬆症狀就接受治療,通常依照醫囑用藥治療1至2年,均可見療效。 膝關節採分級治療 年齡老化、體重過重或長期過度使用、新陳代謝疾病(如痛風)、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曾有外傷或受感染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人體的關節軟骨因退化磨損導致骨刺增生。不同形式的關節炎有不同症狀,如局部紅、腫、熱、痛或僵硬等,甚至變形如O型腿、X型腿,劉冠麟醫師敦促,一旦發生關節疼痛、僵硬、嘎吱作響時,一定要立刻就醫以免惡化。 在膝關節治療策略上,可針對膝關節退化的嚴重程度分級治療,改善疼痛狀況、維持或增進關節活動力等,包括多休息、冷熱敷、輔具、減重、運動物理治療、營養品補充,服藥或注射組織修復生長因子的增生療法。在手術治療上則有關節鏡微創手術、高位脛骨截骨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等。 劉冠麟強調,每一種治療方式都須經過專業評估,例如在第三、四級可使用關節鏡微創手術改善疼痛症狀,第四級則建議病人施以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改善疼痛也改善生活品質。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症包括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或骨壞死、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但嚴重下肢周邊神經及血管病變及循環障礙、嚴重老年失智症、心肺機能嚴重衰竭的病人,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劉冠麟醫師指出,骨科團隊在關節重建手術上馳名海外,更有病人遠自歐洲來到花蓮求醫,人工膝關節好好保養約有95%以上的人可使用15年,90%以上可使用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