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國民黨總統初選結果揭曉,高雄市長韓國瑜以17%差距大勝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長期研究國民黨的政治學者俞振華認為,「百萬韓粉非韓不投」的感性動員是關鍵因素,強大的組織力成了韓勝出的主因。但他也強調,面對全國性動員的組織戰,韓粉並不只帶來優勢,其特有的強烈排他性,也會是韓在未來總統大選中難以忽視的劣勢。

以下為俞振華接受《報導者》專訪紀要,以第一人稱表述。

「非韓不投」的強大動員力

這次國民黨初選民調,韓國瑜以高達17%的差距勝出,(總平均支持率)幾乎是朱立倫和郭台銘兩人的加總。對於這個結果,我其實有點意外,因為選前其他媒體所做的民調中,韓國瑜都只取得10個百分點的領先,這次卻一舉擴大,打得其他人毫無招架之力。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我想可能的原因,還是在於「百萬韓粉」的強大動員力。因為韓國瑜的支持者中,五十世代本就佔了大多數,他們也是最願意待在家接電話的族群;而以市話為主的調查中,這些粉絲守在電話前等待的比例就會大幅增加,等於是擴大了韓國瑜本來就有的支持能量,讓民調數字一舉衝破超過15%的領先。

韓粉排他性將成藍營隱憂

然而這樣的數字,其實也帶來某種隱憂,從過去的民調結果就可以看出端倪。在2018高雄市長選戰中,韓國瑜的選前民調可以清楚看到,他在年輕選民、中間選民的支持度上,都勝過陳其邁。可是現在要是再做一次民調,就會發現結果已經完全不是這樣,代表支持韓國瑜的中間選民正在流失。

為什麼會這樣?還是要回歸到「百萬韓粉」身上,他們一直是跨越地域的死忠支持者,也是韓國瑜勝選的強大基底。對韓,他們是基於「感性」、基於「信任」的「個人追隨者」,而不是從政見好壞去分析支持與否。

這是原本韓國瑜就有的優勢,但也是因為這樣的體質,讓百萬韓粉產生強烈排他性,讓動員始終只能鎖定在特定群體;而一旦為了遷就這個基底,就很難去拉動其他中間選民。

其中,「感性與理性」或許是一個明顯的指標,可以參透其中的變化。過往民進黨往往主打悲情牌,較少產業經濟上的論述,讓綠營被視為是一個「感性的政黨」;相較於此,主張拼經濟、發大財的藍營,則在菁英論調下,被視為「理性的代表」。

可是這幾個月以來,百萬韓粉的強力動員,基本上是「感性的投射」,讓支持者將韓視為國民黨的救星、甚至是中華民國的救星,將這幾年來的政治邊緣感全數投射在韓身上。這也讓往年理性的國民黨有了體質上的大改造,藍營變軟了、變感性了。

與此同時,過往草根性強的民進黨,在蔡英文的主政下,積極主打國家安全和主權論述。隨著香港情勢、中國情勢和美中貿易戰等國際趨勢的演變,其支持者著重的不再是「個人」,而是「整體」的政策走向,這讓綠營和過往形象做出區隔。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俞振華/百萬韓粉動員助韓國瑜初選大勝,但排他性恐成大選劣勢

靠「感性」能打贏總統大選嗎?

在我看來,感性的國民黨,即使在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中大勝,也不代表現有的「感性特徵」就能為這個黨贏得總統大選。用去年1124選舉的例子來看,國民黨能在當初的宣傳戰中佔有優勢,其前提是「地方首長應該要幫大家找賺錢機會」。拼經濟作為絕對的競選主軸,在感性的催化下,藍營訴求獲得普遍重視;相較之下,對於主權的理性辨證則沒有激起太多關心。

可是明年的總統大選層級並不一致,主權和國家安全的主張絕對會是台灣人民重視的選項。在國民黨體質不斷弱化下,藍營目前似乎沒有做好迎擊準備,這從韓國瑜的兩岸政策就可看出端倪,而他的論述一直跟過去黨中央的版本沒有太大差異,就是支持九二共識。

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還有市場嗎?幾年下來,民眾多少都會認為這其實是「一國兩制」的轉譯,或至少認為中共和國民黨的解讀並不相同。現在的國際情勢絕對不利於韓國瑜,他「感性的」發大財訴求要如何應對民眾對於主權的理性渴望,不論是發展出新包裝或是新論述,韓都需要花點時間思考。

在國民黨的基礎上,韓國瑜靠著感性魅力,活化了過往死氣沉沉的藍軍支持者,成功讓國民黨轉化為一個「感性的政黨」,但下一步該如何應對蔡英文近乎鑲嵌在國際情勢下的「理性主權論述」,對韓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罩門。

Yahoo奇摩取得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獨家授權,刊登大選相關報導,深度觀察選戰重要現象。【2020關鍵決戰】2020總統大選逐漸白熱化,蔡英文、韓國瑜兩大陣營對峙,各項影響選戰的變數則持續激盪。綠營的台灣主權論述會激發出多少選票?藍軍的韓流能否繼去年1124之後乘勝追擊?藍綠陣營各自面對那些內外挑戰?

更多2020總統大選前線觀察文章
地方青年如何從「亡國感」突圍:到 菜市場打資訊戰
「韓粉」無法定義我:那些走進候選人總部催票的教師們
鮑彤/初選後,民進黨的分裂危機會愈來愈小
吳介民:全球局勢轉變下,撿到槍的不是小英、是台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