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學權威成為該專科病人的奇幻旅程(二)
※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新增一章自己的經歷
經過這一段,郭漢崇覺得:當一個醫師有機會生個小病,不要是大病,對自己、對病人也是有點幫助。郭漢崇的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敘述自己的醫病故事,寫完沒多久,確診得到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
於是,郭漢崇新增的最後一章,就是寫自己生病前後的感受。
「你選擇當醫師這個行業,就是選擇『與苦難同行』,但我們選擇了他,解除病人的苦痛,讓病人感動,自己也感動,寫完18個故事,最後一章寫自己生病前後的感受,生病當中想到醫師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
「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去處理併發症。」
「重新體會我所照顧的那些病人苦難的醫療歷程。想到自己身上所受的病痛,比起我的病人們承受的苦難,簡直有天壤之別。」
※手術台病人看不到的醫師另一面
手術台上,醫療團隊幫郭漢崇醫師記錄一些畫面,讓當時還在麻醉沉睡中的郭漢崇看到自己不知道的事。其中一張照片是郭漢崇的主刀醫師歐宴泉,用他的雙手握著郭漢崇的手禱告。
郭漢崇稱這是「執子之手」:「我才知道歐宴泉醫師用他最有溫度的手,用力握著我的手,內心為我禱告,祝福手術順利成功,他是我的學弟、也是好朋友。」「未來與病人的關係,就是執子之手,心手相連,最有感動的連結。」
郭漢崇在術後第8天,差不多可以出院時,因為多做了一些活動,開始有一點血尿,這才感受到身體的復原沒這麼快,但也因為多住了一天醫院,他也才知道自己也曾做了病人看不到,但讓護理師感動的事。
郭漢崇在住院最後一天遇到一位麻醉科的護理師在當醫院志工,護理師表示要把那3天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他,因為希望郭漢崇醫師能多活一些日子,才能照顧更多人。
原來郭漢崇在為病人手術後,都會親自幫病人蓋好棉被,不管是邊邊角角,都親自蓋好。「我常跟住院醫師說,病人手術後會很冷,不要讓病人著涼,要讓他們醒過來的時候感受到溫暖。」
郭漢崇轉述那位麻醉科護理師說的:「我在開刀房20多年,很難得可以看到醫師會拍拍病人、幫病人蓋蓋棉被,醫師手術完可以離開,但郭醫師會幫忙把被子蓋好,因為當麻醉時,是容易(感到)冷。」
郭漢崇才知道,原來做的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看在別人眼裡,是可以感動人。
※如果能重來…
郭漢崇住院過程,感受到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的照顧,加上許多人的關心與祝福,能讓病痛更減輕。
郭漢崇表示,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那些我照顧過的病人更好,開刀的時候更小心,當我身上打幾個洞就這麼疼痛,(我們醫師)劃刀時能不能劃小一點、整齊一點,讓他能不要這麼疼痛?
郭漢崇分享自己出院那天,看到大學同學line群組有「知止」兩個字,讓他覺得:「知道要奮鬥、知道要努力,但是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事情,應該要適時、適度的停止。」
只是,知易行難,出院後郭漢崇繼續看診,每次都是90到100多人。「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5年、10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訂計畫。」「人生就是要活得精彩、過得充實。」
※出院後,更加堅定守護病人的志願
手術後第10天,郭漢崇終於可以出院,他繞著花蓮慈濟醫院各棟,回想30多年來看著花蓮慈濟醫院的擴建,守護居民的健康,也培育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接棒醫師,他們充滿愛心、幹勁,發願繼續守護花東。
往窗外一看,往南是花東縱谷,有壯闊的花東海岸和太平洋,往北是東部海岸山脈,郭漢崇30多年前就是為這美麗的花東而來,雖然體會到該把一些責任放下,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的一念心,更加堅定。
過去東部因醫療資源不足,證嚴法師決定在花蓮蓋醫院,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啟用,但當時醫師人力不足。郭漢崇醫師剛結束支援阿拉伯醫療外派,回到台灣後,原本準備出國進修,但在支援花蓮慈濟醫院2年期間,仁醫心讓他繼續留在花蓮,捨棄出國進修的機會,定居花蓮、也培育醫療人員,如今已是國際級的泌尿科專家。
病後初癒的郭漢崇認為後繼有人,不擔心,不會把所有擔子往身上扛。「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
郭漢崇最後對全體志業體同仁分享:
「這是人生的體會,今天用這個機會分享體會,當然在生病過程,獲得許多祝福與支持,自己未來要好好繼續做好醫師、照顧病人,讓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幸福。」
「留下部分對於社會有意義,對於廣大的病人群有幫助的事情。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把他們做好、做滿。」
「自己當醫生,身體承受病痛的苦難,更能夠體會當病人的感受。未來自己的行醫,應該會讓我的病人更加的幸福才是。」
(撰文:陳誼謙,攝影:慈濟基金會、邱麗瓊、林鼎傑)
接續上文:一個醫學權威成為該專科病人的奇幻旅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