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箸代籌川普的「新亞洲政策」

美國大選終於落幕,川普脫穎而出。這位言行駭世者再度回鍋,成為山姆大叔的新管家。

去年網路有個笑話:針對台灣與美國今年大選,習近平最希望誰當選?答案是賴清德與川普。因為前者可加速統一進程,後者則使美國向下沉淪!

當然台灣很難笑得出來,美國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無論如何,川普的治國政策將會成為未來數月全球討論重點。國際事務方面,俄烏與中東兩場戰役終將進入尾聲,未來最令世人關注,而且值得美國新政府「校正回歸」的外交政策,就是亞洲政策。

二戰後迄今,美國的亞洲政策一直滾動調整。川普首任內提出「印太戰略」,更於2018年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戰。拜登接任後賡續其抗中政策,從貿易摩擦擴充到科技、軍事層面,還拉攏日、澳與印度等國,透過AUKUS、Quad與IPEF各種組合,天下圍中。中國被情勢所逼,也在西太平洋強化軍事部署因應。抗中路線鋪陳了美國亞洲政策的基本盤;美中對峙的惡性螺旋也讓東亞各國惴惴不安。

今日亞洲,已漸漸形成獨特的「兩極化地區」。澳洲Lowy Institute今秋進行了一項「亞洲實力指數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已失去了亞洲的主導地位,但在亞洲的實力仍比中國高出10%左右。今日美中可謂正在亞洲進行競爭性的「動態共存」;美國仰仗安全夥伴關係,中國則利用經濟誘因。套句金融術語,兩個大國間正在「對沖」。

川普即將回鍋,是否祭出「亞洲政策2.0」尚待觀察,但他很可能會「拜規川不隨」,自創新猷。日前多位美國專家學者發表專文,呼籲美國要有新的亞洲視野與想像。綜合他們的看法與筆者的華府經驗,冒昧向川公提出新的亞洲定位建議如下:

一、「兩洋」與「兩極」的共存區域。川普首任提出的印太戰略已讓世人接受亞洲包含印度、太平兩洋的現實。前者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多極化地區,後者則被混亂的多極化定義,兩者皆無大國可以主導。亞洲則是雙頭壟斷的兩極世界,美中兩國各擅勝場。

二、「兩極化」促成了亞洲的穩定。亞洲雖有東協組合,但各國仍以雙邊安全保障為基礎,不像北約盟國的集體防禦。這種情況下,「亞洲兩極化」反而帶來另類的穩定。近年來雖有若干國家(印菲越與中國)間的邊界衝突,但迄未帶來區域戰爭;其間美中的影響力功不可沒。兩大不願見眾小衝突的擴大,違反了彼此的戰略利益,這也算是亞洲版的「恐怖均衡」。

三、亞洲不應被窄化為「抗中操場」。拜登抗中拉幫結派,川普則喜單打獨鬥,這種作風是否將這些年來亞洲各國的「抗中集體負擔」轉化為「個別交易條件」?事實上,東南亞多國表面向著華府,背地裡與北京互通款曲。如果美中和平共存,各國樂於在兩極之間遊走,避免選邊。新加坡與越南即為其例,此舉也有助於亞洲的整體發展。

川普上任後是否繼續甚至強化抗中?美國著名學者Michael Swaine已撰文預警,公開指名川普的前幕僚蓬佩奧、博明與前眾議員蓋拉格等鷹派人士,已引導美國走向與中國衝突,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川公是否聽得進去?

綜上所述,雖然世人對於川普當選倉皇不安,但世局福禍難料。以其善變商人個性,不按牌理出牌,或許任內也有「歪打正著」的可能。不過戰後近80年來美國的亞洲政策不斷在變,隨著新總統上任,美國的亞洲政策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天佑亞洲!天佑美國!(作者為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