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影片】大陸塑膠米謠言又在LINE流傳了!別再轉傳分享了
最近 LINE 又開始流傳老謠言「塑膠米」的影片,描述「大陸還真厲害啊」、「用塑膠也能製造成大米」這樣的訊息。事實上這在 2015 年農委會就澄清過了,對於像是「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這樣類似的影片做出闢謠,基本上正常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而略有不同,煮熟後具淡淡香氣,不易被假造,而且塑膠粒成本也比米高出許多,呼籲別再轉傳分享類似假的影片訊息了。
塑膠米的謠言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大陸還真厲害啊 ∼用 塑膠也能製造成大米 ∼白米 ∼真是開了眼界 ∼ 吃進肚子變什麼∼ 恐怖極了
主要流傳這些在工廠的影片
謠言破解說明:
關於塑膠米的說法,目前流傳了多種影片,對此農委會在 2015 年發佈聲明過,澄清網路影片流傳「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的網路謠言,也呼籲真的不要再轉傳分享製造謠言了。
正確闢謠解釋:
對於網路影片盛傳有「塑膠米」在市面上流通,食藥署在 2017 年澄清過,並提出三點說明:
1. 有關網路盛傳的「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影片,係誤導消費者以為市面上有部分的米為非自然生產,而是「塑膠米」。農委會網站已有完整說明,實際上該則網路流傳影片,應是聚丙烯(PP)塑膠粒的製程,反被誤解為稻米;聚丙烯(PP)塑膠粒的製程是供作工業射出成型之原料,用來回收塑膠再生利用,俗稱「二次料」,對環保有所貢獻。
2. 農糧署也對外說明,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而略有不同,胚芽缺口也大小不一,自然生長的米粒易有背溝,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不易被假造,消費者以肉眼即可容易辨識,不致混淆。而且使用塑膠製造白米並不符合成本考量,因此希望民眾不要過度恐慌。
3. 另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4條之1第1款規定,市場銷售之糧食,不得有內容物攙偽假冒之情形,違反者逕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對此農糧署也提出說明,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略有不同,胚芽缺口大小不一,自然生長的米粒易有背溝,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不易被假造。另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4條之1第1款規定,市場銷售之糧食,不得有內容物攙偽假冒之情形,違反者逕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在 2016 年農委會還特地拍影片澄清,描述相關謠言影片,是工廠製作聚丙烯被誤傳的。
媒體也有相關報導:
農委會對此也提醒消費者,真正的白米是外觀具有光澤,而且每粒米的胚芽缺口、大小都不一樣,在選購時也可以留意一下。當時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表示:製造一公斤的塑膠粒,成本比米高出兩成,怎麼樣都不划算,應該沒有人會做這種生意,且強調國內沒有流通塑膠米的情形,民眾不要誤信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