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糞便竟能存「微菌銀行」!拿來做移植治療可抗「困難梭菌」止瀉

你知道台灣有糞便銀行嗎?林口長庚微菌中心成立的「微菌銀行」,隨時保存通過嚴格篩檢的糞便,提供健康微菌叢給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做糞便移植,至今已治療逾100名病人,幫他們恢復健康腸道。什麼是糞便移植?糞便銀行又是怎麼篩選健康的糞便?

在討論糞便銀行之前,要先了解被媒體俗稱的糞便移植,正確名稱叫做「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簡稱FMT)」,可透過大腸鏡將健康的微菌叢植入腸道,進而整頓不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

誰適合接受微菌叢植入治療?林口長庚胃腸科副教授李柏賢回答:「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而且是遭『困難梭菌』反覆感染且難治癒的人,這在國外早已經是標準的治療首選,在台灣也已經開放應用且成為常規療法。」

困難梭菌致腹瀉 9大危險族群易感染

困難梭菌是常見導致拉肚子的病菌,症狀從輕微到嚴重都有。遭到感染的人除了拉肚子以外,也可能出現肚子痛、發燒、噁心、食慾差等症狀。以下是容易感染困難梭菌的9大危險族群:

1. 使用抗生素者

2. 65歲以上長者

3. 癌症患者

4. 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

5. 近期住院或待過養護機構者。

6. 愛滋病人

7. 器官移植者

8. 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者

9. 曾經感染過困難梭菌者

李柏賢表示,困難梭菌在1萬名病人中,每天都有1.1~7.3人會發生,但若不幸感染,復發率達2~6成,而患者住院死亡率也有25%

換句話說,病人會不斷反覆地拉肚子,一吃就拉,嚴重會拉到脫水,幾乎無法進食、營養失調。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療雖然有效,但治療結束後仍可能再發作。可見,困難梭菌是一個難纏對手,讓病人生不如死,也使醫師傷透腦筋。

不過,在微菌叢植入治療出現之後,很快就成為反覆性及難治性困難梭菌感染族群的治療曙光。「因為相較於多種抗生素治療,微菌叢植入治療成功率高達9成,能維持更低的復發率,大幅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李柏賢說。

此外,病人也可在透過大腸鏡植入微菌叢的同時,檢查腸黏膜的發炎狀況,減少檢查及治療分開的辛苦。

(腸道微生物生態示意圖。 圖片來源 / photoAC)

癌症患者四度感染 靠微菌叢植入治療終結腹瀉

52歲的高女士就是微菌叢植入治療的受惠者。她因罹患卵巢癌末期,持續接受化療抗癌,但因為四度遭到困難梭菌感染,嚴重腹瀉害她一吃就拉,一天可拉上10~20次,還曾經在家拉到脫水昏倒在廁所,只能送醫住院。

高女士因嚴重腹瀉,幾乎無法進食,住院期間只能打點滴和營養針,使醫師不得不多次請她暫停或延後化療。她雖然有口服多線抗生素治療,但仍未見好轉,也因為太常拉肚子,痔瘡出血及肛門周圍破皮,讓她什麼都不敢吃。

李柏賢說,他會診去探視高女士的時候,高女士全身無力、虛弱地斜躺在床上,回答問題時聲音微弱,而且全程閉著眼睛,他必須貼很近才能聽得清楚。「我依稀只聽見她說:『這樣的日子生不如死,比化療還痛苦。』」

為了協助高女士繼續接受化療、控制腫瘤,李柏賢建議高女士盡快接受微菌叢植入治療。第二天即解凍微菌銀行所凍存的合格捐贈者菌液,利用大腸鏡將健康的微菌叢植入末端迴腸。

「她接受治療後,當天下午只排過一次糞水,第二天就完全沒拉肚子了!」李柏賢說,高女士經過鼓勵,終於吃下一口先生買回來的熱粥,「她滿足的表情,令人難忘。」

隨著高女士飲食恢復正常,3天後即出院,結束1個多月來的折騰。之後她也繼續接受化療,至今未曾再發生困難梭菌感染,化療也不再因此中斷。

微菌銀行成立 冷凍技術讓健康糞便能共享

不只是高女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長庚醫療體系自2017年進行微菌叢植入治療至今,已順利完成100例病人,病人年紀從3歲~99歲不等,整體成功率超過9成,遠大於2周抗生素治療的3~4成,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此外,長庚體系自2019年起正式成立微菌治療中心,團隊成員包含胃腸科、直腸外科、一般外科、皮膚科、風濕免疫科、眼科、病理科、影像診療科、營養師、中醫師以及衛教師等,提供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精準的個人化照護。

為了能夠即時提供治療所需的健康微菌叢,林口長庚發展冷凍技術,並建立了可資源共享的「微菌銀行」,透過冷鏈系統將檢體送給全台各地的長庚分院使用,作為微菌叢植入治療的最佳後盾。

(長庚體系進行微菌叢植入治療至今,已順利完成100例病人的治療。 圖片來源 / 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50項嚴格篩檢 讓捐贈的糞便更安全

不過,微菌銀行是如何篩檢出健康的糞便呢?

首先,長庚微菌治療中心除了找病人的親屬捐贈以外,也在網路線上宣傳,向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大學、林口長庚總院、林口醫護社區、臉書林口社團、批踢踢實業坊等處徵求30歲以下的健康年輕人和大學生捐贈。

李柏賢說,捐贈者必須完全通過血液、糞便、細菌、病毒、寄生蟲、抗藥基因、免疫疾病、及調查用藥問卷等近50項的高規格檢查,再將通過篩檢的合格糞便在3個月內進行純化、蒐集分辨、離心過濾處理後,萃取有效菌液,最後再妥善冷凍儲存,當病患需要時再進行解凍,「才能讓檢體安全性更加足夠。」

目前已有25位民眾捐贈糞便,其中16人通過嚴格篩檢,合格率64%,這些檢體已經被使用55次,協助病人進行微菌叢植入治療。

李柏賢說,過去病人急需接受微菌叢植入治療時,會因親戚捐贈的糞便篩檢不合格,必須苦苦尋找下一位親戚捐贈,卻容易增加親屬之間的爭端。透過招募健康年輕人的糞便再經嚴格篩檢,不只降低失敗率,也能隨時提供治療所需。

研發微菌叢冷乾膠囊 吞服治療更輕鬆

雖然微菌叢植入治療,也有傳統方式製備的口服膠囊,但治療一次需服用30至40顆,病人吞服壓力大。目前的微菌叢植入治療幾乎都靠大腸鏡移植,每次治療自費約1萬3,000元。

邱政洵表示,醫院有申請研究計畫與多項補助,可減輕病人負擔。

台北榮總則是引進冷乾技術製備膠囊,製備冷乾膠囊。北榮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天恩表示,這可保持微菌足量,但大幅降低膠囊含水量與體積,每次治療吞藥顆數下降,僅需服用10~12顆,讓微菌叢植入治療更輕鬆。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邱正堂表示,在過去10年內,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盛行率上升超過6倍,主要原因是高油高糖的西化飲食,造成腸道菌叢改變有關。特別是遭到困難梭菌感染,是造成疾病發作及療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邱正堂呼籲民眾均衡飲食,才能讓腸內好菌多多、不吃出一身病。另也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達到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才能避免穿孔、瘻管、腹腔內膿瘍、癌症等併發症。

延伸閱讀:

慢性腸道炎難根治 國內團隊找到關鍵基因、發展次世代益生菌

益生菌功效、怎麼吃最好?專家公開益生菌挑選4重點

拉肚子怎麼辦?拉肚子原因3疾病,醫師教拉肚子吃什麼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