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愛蒙古20年 台灣愛心助養 醫傳千里|華視新聞雜誌

傳愛蒙古20年 台灣愛心助養 醫傳千里|華視新聞雜誌

蒙古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位於亞洲中部,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每年冬季最低溫,約零下30度,是世界最冷的首都城市。在繁華都市,高樓大廈的外圍,有一群人卻因為買不起房,也無 力 租屋,一家人就在傳統的蒙古包生活。來自台灣的家扶 基 金會,自2004年,在蒙古展開第一個,海外據點深耕計畫,除了提供經濟弱勢家庭免費的蒙古包,台灣助養人也參與經濟扶助方案,20年來,有1萬3千5百名兒童,在生活和求學路上受到協助。另外,透過基金會經費資助,自2009年開始,陸續有41名醫師到台灣取經,除了提升醫療技術,也在蒙古國散播與傳達,他們親身感受到,充滿愛的醫療理念。許多曾經接受愛心助養的蒙古兒童,如今都已完成學業,有了穩定的工作。從醫師到平民百姓,他們感念台灣人愛心跨越國際。

喇叭聲此起彼落的城市,是距離台北2849公里,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都市裡的居民住樓房,朝著城市外圍的牧區前進,傳統蒙古包是他們遮風避雨的家。來自台灣的家扶基金會, 2004年 選擇蒙古,作為海外服務的第一個據點,社區建設方案援助計畫從 2007年 起跑。

蒙古家扶中心代表黃朱偉說:「所在的地點,是汗烏拉大區的省分,蒙古包區要給一些,沒有住所的家庭,如果他們臨時搬到烏蘭巴托,又找不到住所,那他可以短期居住在家扶村。」

其木格是位單親媽媽,兩個還在 念 小學的孩子,跟著她一起在蒙古包生活。受扶助個案其木格說:「逢年過節和孩子生病的時候,經濟壓力比較大,這時認養人給的扶助金,幫我們很多,所以日子有慢慢改善,孩子們最大的改變就是,他們與人溝通互動的狀況。以前他們內向不太會跟別人講話,現在變得比較外向,個性開朗,思想也更開放了,整體狀況改善很多。」

有了自己的家,生活慢慢穩定,現在她依舊和孩子們堅定攜手,一起變得更好。其木格說:「我老大說將來想當消防員,老二說想當警察,他們還常說長大後,要讓媽媽住在更大的房子裡。」

村子裡負責打掃,是其木格的正職工作,每個月的薪水,足以支付一家生活,總是希望有一天能自食其力,帶著孩子往都市發展,啟動另一種生活模式。

記者李婉婷說:「這裡是距離首都烏蘭巴托市中心,大約22公里外的汗烏拉大區,來自台灣的家扶基金會,從2007年開始,在這裡展開了社區建設方案,他們提供全新的蒙古包,截至2023年底為止,總計有105戶的經濟弱勢家庭受到幫助。」

1990年出生的娜仁圖雅,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過世,家中的4個孩子,跟著媽媽住蒙古包。娜仁圖雅從高中開始,接受台灣認養人的扶助,一路順利完成碩士學位,現在她是一家私立育幼院的社工員。

曾受扶助個案娜仁圖雅說:「每個月認養人寄來的扶助金,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大,有時候購買每月的生活所需,有時候收到後一直存起來,再用來給家裡買食物,特別是參加寒冬送暖方案時,收到的食物或用品,對我們來說幫助很大,經濟壓力少很多。孩子們有時會收到小禮物,例如來蒙古旅行時送的禮物,或是他們留下的名片,還有可能會突然,從美國寄來的小東西,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禮物,那時候我會把孩子們,使用這些東西的照片寄給認養人,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謝,和受扶助的心情。」

當年認養人的愛心捐款,讓她平安長大,多年後在職場上遇到的暖心,總是讓自己想起也曾受人點滴,這樣的心情如今化為大愛,希望能在蒙古國社會,持續綻放象徵希望的光亮。

娜仁圖雅說:「我一直想對認養人們說聲感謝,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我們住在蒙古包的情況,或是在蒙古冬季的生活狀況,但他們一直在支持孩子們,對此我衷心感謝。這些幫助讓孩子們,忘記眼前的困難,使他們的日子變得快樂許多,對我來說看到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自立,讓我感到非常愉快,他們自己做好時間規劃去醫院,或是在社會上,親自去做社會服務的感覺,這些都讓我感到欣慰。」

蒙古當地網紅都麗功,在課堂活動示範烹調手法,單親和經濟弱勢家庭定期領取食物包,目標改善兒童BMI值過低的問題。受扶助家庭母親巴樣娜說:「對我來說我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只依靠一些輔助,所以一直很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工作收入不高,有空時就會多做臨時工來賺錢,我很感謝認養人們和家扶中心,每個月寄來的扶助金,對我們的生活幫助非常大。」

巴樣娜有7個孩子,其中一位是身心障礙者,家庭經濟壓力非常沉重,為孩子打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是每個父母的願望。社工督導扎嘎VS.受扶助家庭母親巴樣娜說:「(希望每個小孩都上大學嗎),是的,不過目前全家人最希望的是,讓老么學會走路,然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學,我們現在也會幫忙老大和老二一起蓋房子,希望明年能蓋好,全家就可以一起入住。」

奧雲娜有6個孩子,她接受家扶協助已經4年,她的先生在2024年不幸過世,一家大小一個月,只有大約 新 台幣2萬元的生活費,扣除必要花費之後所剩無幾。

受扶助家庭母親奧雲娜說:「之前我老公在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好很愉快,他過世後生活變得非常困難,儘管如此,我仍然盡量努力生活,為了讓孩子們能有穩定的成長環境,我的工作有時需要熬夜,而住在蒙古包也不容易,煤炭有時會產生煙霧,我擔心這對家裡的孩子們不太好,我希望未來孩子們能順利完成學業,同時也想改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願望。」

她的第三個孩子獲得總統教育獎,即將到德國展開進修計畫,媽媽的願望實現的同時,也感謝來自台灣的愛,以及所有幫助過他們的善心人。

蒙古復健中心院長Unka醫師說:「台灣翻譯成蒙文的意思是和平,這樣的翻譯非常美,因此我們方案的名字叫做,和平微笑計畫,台灣微笑計畫。」Unka是蒙古的牙科醫師,他在2016年展開赴台訓練計畫,要逐步提升蒙古國的醫療水準。

Unka醫師說:「蒙古大多數醫院,注重從外國引進的設備,收到設備後可以治療各種病人,然而我來到台灣後才了解到,雖然高級的器材和藥物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醫療的態度與服務,在台灣的學習過程中,我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為我們在國家所學的知識,與台灣的教育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台灣進修後,才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並尋找合作的夥伴。」

李婉婷說:「根據統計,蒙古新生兒發生唇顎裂的比例,在過去20年間,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在全國21個省分當中,只有10個省分,有顏面手術的治療醫師。位在首都烏蘭巴托的婦幼醫院,就必須肩負起,這11個地區的醫療工作,他們從1998年起,開始組成義診團,主動前進偏鄉地區,為需要治療的兒童進行手術。」

2009年開始 , 包括Ayanga在內 , 蒙古有41名醫師 , 陸續來台取經 , 回國後也啟動並落實 , 偏遠地區的微笑計畫 , 他們定期組義診團 , 截至2024年8月 , 到外省服務 , 已經多達100次。 蒙古婦幼中心兒童醫院Ayanga醫師說:「根據蒙古《公共健康保險法》規定,0到18歲的蒙古孩子,健康保健由國家負擔,所有手術均為免費。」

每年會有2千多名兒童,從外省到首都,烏蘭巴托的婦幼醫院就醫,因為一旦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影響至鉅。Ayanga醫師說:「這與孩子的情況有關,他們無法融入社會也無法正常學習,我非常喜歡參與這些義診的工作,雖然在牧區的義工工作沒有工資,有時候工作忙碌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每當看到孩子們的病情逐漸好轉,或是看到這些家庭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醫生們都感到無比開心。」

黃朱偉說:「蒙古包區的家庭,他們甚至有些可能都要,走到1到2公里或2公里以上,為了取水。」城市和牧區蒙古包,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黃朱偉說:「(台灣)相較於蒙古,應該說貧窮樣貌不太一樣,到底是誰的需要,是我們認為的需要,還是家庭真正的需要。」

跨越2800多公里的距離,他們從台灣出發。駐蒙古代表處代表王凱右說:「台灣人的愛心,協助我們政府推動國民外交,這是非常偉大的成就,在醫療培訓兒童的協助各方面,感謝(家扶)這麼多年來的付出跟努力,希望我們一起繼續創造下個20年。」

黃朱偉說:「我們再怎麼樣,都不可能比蒙古人更了解蒙古,跟他們一起討論說,我們可以在這邊,為蒙古的家庭跟兒童,多做一些什麼的時候,最後大家一起實現這個夢想,或是真的為了這些家庭或孩子,達到什麼樣的改變或成就的時候,那個就是自己成就感的來源。」

在那遙遠的地方,來自台灣跨過海洋越過重山的愛,20年來一直都在,愛無國界,未來依舊持續送暖。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台灣先進醫療協會正式成立 副總統蕭美琴期許帶動台灣醫療新氣象
缺工!藥師林士峰無奈關店 蘇一峰:台灣醫療難做
亞大籃台灣隊變陣擊退蒙古 莊朝勝率隊闖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