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通調查 半數不想自行上下學「因車輛占據道路」

交通事故是兒童事故傷害中的頭號殺手,我國平均每年逾2萬名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傷,去年人數更達5年高峰。靖娟基金會針對各縣市學生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兒童明顯感受車輛威脅、對汽車的安全感受評比低,甚至有兒童因車輛占據道路或不讓行人而不想自行上下學;兒童整體交通安全分數最低縣市為苗栗縣,而台北市則為六都之中表現最差。

根據交通部統計,2019年至2023年近5年間,每年平均有2萬3472名6至17歲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亡或受傷,2021年略為下降,去年卻又高達2萬6233人次,達到近5年高峰。

5月15日就是全國兒童安全日,靖娟基金會今天(5/11)發布2024兒童安全指標調查,執行長許雅荏今天說明結果,顯示兒童在步行、自行車、汽機車駕駛人、交通安全環境與管理措施4面向中,對汽機車駕駛人的行為感受最低分,甚至低於平均。

調查顯示,若以地區來看,中部的交通安全分數最低為3.25分,其中又以苗栗縣2.73分表現最差,六都中包含台北市、新北市與高雄市在感受上仍有進步空間,盼地方政府藉此探討改善學童、弱勢用路人的交通安全環境。

至於兒童通學情況,調查結果有75.3%家長接送,24.7%的學生為自行上下學,51.2%的學生不會想自己通學,原因包含「道路都被停車的占走了,行人走路有時候會走到汽車道很危險」、「有些車子還是不會禮讓行人,直接開過去」等。

調查也發現,學生住家至學校的步行時間普遍落在20分鐘以內占逾6成,住家至學校的步行時間在5分鐘內,家長接送與自行上下學的比例約各半,但超出步行5分鐘的距離後,接送的比例由54%上升至87%,推測家長放心讓學童自行上下學的範圍約為步行5分鐘內的距離,顯示道路環境做好,就能讓家長放心讓小孩走路上學。

靖娟基金會指出,校園周邊的通學路段在內的許多人行空間讓民眾感覺不甚可靠、亟需整頓,民眾在人行空間擺放雜物或停車的行為,以及汽機車駕駛的讓行文化也有待透過教育與執法提升,並檢討現有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內容是否過多單向傳授、背誦的內容,而缺乏邏輯探討、互動與實際操作。

更多太報報導
北市婦人過斑馬線跌倒、竟遭小貨車輾斃 駕駛依過失致死送辦
左轉車不讓!73歲嬤走斑馬線慘遭撞捲車底送醫
有片/行人地獄再現!新北阿嬤過馬路 10多輛車沒人禮讓

看更多相關新聞
交通占兒少事故榜首 去年2.6萬人死傷
北市府:改善學校周邊動線
中市科技執法 去年取締近13萬件
大馬網紅遊台7天「沒想像好」見1景象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