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有哪些問題,如何改善?》兒童暫見注意力、情緒反應異常 未必是過動症

幼童好動、靜不下心、學習專注力不足,可能部分家長會不以為意,認為孩子長大會逐漸好轉,等就讀幼兒園或國小時,老師反應孩子在校學習狀況不佳、不容易專心、情緒不容易掌控,成為班上問題人物時,才得知小孩有過動傾向,應接受醫療改善疾病帶來困擾。 光是睡眠不足,就可能導致兒童出現易怒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北市聯醫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表示,睡眠狀況不佳,課業學習無法專心,也容易出現情緒反應。 有些兒童出現暫時的注意力異常及情緒反應未必是過動症。醫師建議要留意兒童的睡眠問題,至於是否有注意力缺損過動症需由醫師判斷。統計顯示,目前台灣約有7.5%小一到國三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男女發生比例約為4:1,但尋求正確就醫管道的家長約5%,比例不高。 醫師指出,「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神經生理疾病,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症狀多開始於童年早期,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症狀表現。學齡前的孩子最典型的行為是過動容易跌倒受傷,進入學齡期後出現更多異常的行為,最常出現坐不住與話講不停的狀況,而邁入青少年期後則易出現不思而行的衝動行為,這些行為在在導致嚴重的學習、行為、情緒和人際關係障礙。 醫師強調,目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矯治採用藥物、心理、行為治療多管齊下,藥物治療一直有爭議,然而青春期後大腦發展髓鞘化,神經傳導更迅速,思考與情緒都穩定後,1/3過動兒有機會停止用藥。 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達表示,針對過動症研究,學術界目前沒有完全統一看法,一項論述認為,如果大腦前額葉發展較慢,無法正常分泌適量多巴胺,容易導致專注力不足、身體動來動去、對靜態事物不感興趣等現象,可以藉由藥物與行為治療,改善過動症狀,讓孩子可以專心學習。 藉由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改善8成過動症狀,其他不足之處,可以藉由行為治療改善,當大腦前額葉功能受到補強,過動病患能夠加強專注力,較能穩座在位置上,自然學習效果也能提升,可能因為學習成績改善,讓孩子能對學校課業有興趣外,加上易怒行為改變,同儕間排擠力道降低,心理壓力跟著降低。 詹佳達提醒,約半數過動症患者,成年後大腦發展完成,能夠改善注意力不足與無法靜心困擾,但仍有半數患者病況維持不變,其實成人患者也能藉由藥物,緩解症狀獲得病況改善;另外,部分家長或患者可能擔心過動症藥物具有成癮性,但台灣核准的過動治療藥物都相當安全,對於身體傷害與副作用都非常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