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干擾物無處不在!北醫呼籲改善食品包裝安全,減少塑化劑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有研究顯示,國人體內的塑化劑含量明顯高於許多先進國家,部分數值甚至高出2至7倍,尤其兒童與青少年體內濃度比成人更高,這引發了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北醫食安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食安中心)對飲食環境中無所不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又稱「環境荷爾蒙」)危機的關注;這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和食物容器中的物質,對人體健康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

塑化劑對健康的潛在威脅

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會影響體內多種荷爾蒙的正常功能,包括性荷爾蒙、甲狀腺素和胰島素等。這些干擾物質最令人擔憂的是其對生殖功能的影響,例如降低睪丸功能、干擾月經週期、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增加不孕症風險以及誘發癌症等。

北醫食安系副教授廖凱威指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北醫食安系的調查,2013至2016年間,即起雲劑事件後,台灣民眾尿液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仍高於許多其他先進國家。以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的濃度甚至高出先進國家2至7倍。由於將塑化劑代謝出體外的所需時間不長、只需幾天,這顯示出台灣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暴露於塑化劑的情況相當普遍。

錯誤使用食品容器的風險

使用磨損不沾鍋、塑膠砧板或用塑膠袋、紙碗盛裝熱湯等習慣,可能導致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攝入。為了提醒民眾對塑膠溶出物中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注意,北醫營養學院食安中心發起了「SAFE(Stay Away From EDC)」倡議,鼓勵校園及周邊店家減少塑膠容器的使用,並示範正確使用食品容器的方法。

減少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實踐建議

北醫食安中心副主任蕭伊倫副教授提供了減少內分泌干擾物質暴露的具體建議:

  1. 使用可重複利用的玻璃保鮮盒,避免一次性餐具。

  2. 正確使用與食材接觸的容器和廚具,例如避免使用塑膠容器或減少使用LDPE材質餐具裝熱食,不使用有損傷的美耐皿餐具與不沾鍋塗層接觸食物。

  3. 減少環境負荷,使用有環保標章的清潔劑、洗手乳、衛生紙和餐巾紙,做好垃圾分類,並使用在地或有機食材等。

食安守護隊的落實行動

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為了提高民眾對內分泌干擾物質的重視,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北醫食安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食安中心)號召學生組成食安守護隊,協助盤點餐飲環境中的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並提供減少暴露的建議。

北醫食安系主任侯又禎副教授表示,加入食安守護隊的學生將接受食品衛生法規、EDCs及食品包材概念等相關培訓,並輔導校園內外有意願參與計畫的商家,提升其食品衛生安全意識和塑膠減量等措施,並對通過評鑑的商家頒發感謝狀。

長期目標與教育實踐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教授強調,北醫食安系是全台唯一在大學部設立的專業食品安全科系,旨在培育食品安全與食品管理人才。透過食安守護隊的活動,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守護民眾健康盡一份心力。北醫食安系也希望推動EDC減量標章認證制度,並通過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降低民眾暴露於EDCs的風險。

【延伸閱讀】

砧板種類大不同! 慎選把關「居家食安」

兒少食安問題不能等!營養午餐亂象多 兒盟籲:建專法監督管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9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