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搜奇】南極臭氧層破洞 衝擊當地生態

記者賴名倫/綜合報導

澳洲近年受氣候變遷衝擊、森林大火頻傳,導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危機再次加劇,也使生物曝曬在有害輻射下,甚至影響當地生態。

植物演化防曬層 影響食物鏈

科學家在1980年代發現臭氧層破洞,當時世界各國為此簽署《蒙特婁議定書》,禁止使用氟氯碳化合物等恐破壞臭氧的物質,已讓臭氧層破洞開始恢復,只有南極上空,會在每年春天(9到10月)時節,因為低溫分解臭氧,導致該區臭氧層出現明顯破洞,但當時南極正處於冰封下,對當地生物影響有限。

不過,最新研究發現,近年南極的臭氧層破洞至12月仍未明顯縮小,那時正是南極日照最強烈的時候,這已讓該區的苔蘚與其他植物演化出「防曬層」,進而影響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南極磷蝦,以及其他食物鏈相關生物的生態。

目前已知,穿過臭氧層破洞的中波紫外線(UV-B),會增加人類罹患皮膚癌與白內障的風險,南極哺乳動物和鳥類可能也會面臨類似影響。

澳洲臥龍崗大學羅賓森教授表示,真正減緩南極臭氧層破洞衝擊,必須要加速降低碳排,減緩氣候變遷,才能減少森林大火發生機率,從而有效保護臭氧層。

NASA科學家2023年10月在南極投放探空氣球,觀測臭氧層破洞情況。(取自NASA網站)

南極磷蝦是南冰洋生態鏈關鍵,改變棲地會嚴重衝擊上層的食物鏈。(取自澳洲南極計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