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美日政局添變數 兩岸怎麼走?

黃清賢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是第一波將產業鏈從中國大陸轉往印度、越南等地的指標企業。圖為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取自Narendra Modi社群平台X)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是第一波將產業鏈從中國大陸轉往印度、越南等地的指標企業。圖為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取自Narendra Modi社群平台X)

距離美國大選不到三個月,日本內閣改組則會提前在九月登場,美中(中國大陸)、台美、台日與兩岸關係環環相扣,產業動向、區域安全、台海情勢,都在隨著局勢發展而有新的變化。

美國大選訂十一月五日舉行,民主、共和兩黨雖然針鋒相對,但採取強硬的對中政策則有一致共識。無論最後是川普或賀錦麗勝出,美國對中國大陸強調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貿易戰、科技戰仍會持續。

美國以「供應鏈安全」與「理念相近夥伴國家」為由,主導「友岸外包」,造就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崛起。但美中經貿關係綿密,在美國主導、重組的供應鏈中,中國大陸並沒有缺席。

 

供應鏈重組 中國大陸沒缺席

 

自二0一八年起的五年來,中國大陸對越南出口額就激增百分之七十二;對墨西哥出口額更大幅成長百分之一百五十五。這顯示中國大陸製造商透過生產據點外移、出口轉向等方式,迅速因應新市場變化。以Apple為例,越南供應商約半數是陸籍企業。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正是第一波將產業鏈從中國大陸轉往印度、越南等地的指標企業,但近日又出現逆轉。

富士康在七月下旬宣布在鄭州投資十億人民幣,籌建總部管理中心等七大中心,聚焦在集團的三+三戰略產業轉化落地,要發展電動車整車、儲能電池、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產業。

鴻海加碼鄭州投資,明顯緊扣中國大陸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同時,看重兩岸同文同種、溝通無礙,大陸的生產效率、管理、勞工人力素質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穩定性,都優於印度、越南。

富士康在河南加碼新投資案,不能單純視為海外代工生產線的班師回朝,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該集團為保有競爭優勢,以大陸為基地,設定要超越傳統製造、開闢新路徑的戰略轉化目標。

美國總統大選無論最後是川普或賀錦麗勝出,美國對中國大陸強調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貿易戰、科技戰仍會持續。(路透)
美國總統大選無論最後是川普或賀錦麗勝出,美國對中國大陸強調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貿易戰、科技戰仍會持續。(路透)
干預台海戰事 美日模糊以對

 

中國大陸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生產與製造都已相對成熟,富士康的強項則是代工;未來,中國大陸是否被美國「友岸外包」圍堵而走向衰退?還是能突破挑戰、走出自己的新發展?還待後續觀察。

另一個牽動東亞政經局勢的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宣布不參加九月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下屆首相熱門人選、現任眾議員石破茂於八月十二日至十四日訪台,受訪談到兩項議題受到高度關注:

其一,他認為現在日本的立法框架已經足夠,不需要新的立法來加強日本跟台灣的關係。台灣有獨派希望推動日版的《台灣關係法》,但石破茂則認為當下無此必要。

其二,針對台灣若遭武力攻擊,日本要如何應對?他表示,目前應全力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態發生,至於事態若真的發生,他不便公開對外說明結論。石破茂歷任防衛廳長官、防衛大臣,現在卻對台海情勢發言格外謹慎。

觀察美、日領導人涉台的公開談話,都在強調台海和平穩定。因為,一旦「台灣有事」,美、日要不要干預、協防?若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有多少勝算?美、日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只能模糊以對。

 

台灣有獨派希望推動日版的《台灣關係法》,但下任日本首相熱門人選石破茂則認為當下無此必要。(中央社)
台灣有獨派希望推動日版的《台灣關係法》,但下任日本首相熱門人選石破茂則認為當下無此必要。(中央社)
兩岸軍備競賽 台灣沒有籌碼

 

台灣二0二五年度國防預算,將是創下歷史新高的六千四百七十億元新台幣(約二百億美元),國防支出首次突破國內生產毛額(GDP)中占比的百分二點六;但美方人士仍嫌太少,公開要求應加碼到百分之五。

但兩岸軍力懸殊,再多的軍購也難以抗衡大陸,台灣實在沒有籌碼可以進行兩岸軍備競賽。而石破茂的「避戰」說,也凸顯了「台灣有事,就是美、日安保有事」的說法,太過一廂情願。

台灣要避戰、要想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就要設法去符合美、日希望台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期待。只有回到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兩岸定位,才有可能為兩岸解套;若還一味相信美日會「出兵協防」台灣,只會讓自己陷於險境。

五二0以來,賴清德總統多次重申「兩國互不隸屬」,日前又提出「宗教統戰論」等,對中國大陸立場強硬;但是,行政院長卓榮泰、交通部、陸委會到教育部等,對兩岸陸客、陸生交流,卻又抱持希望開放的態度。賴總統與行政團隊在兩岸政策上的「矛盾」,除了與賴的個人信仰、人格特質有關外,賴藉由強硬對陸要強化基本教義派的向心力,並認為有助於鞏固基本盤。

 

兩岸突發事件 有賴藍營解決

 

但是,兩岸實力不對等,賴政府上台三個月來,金門、馬祖離島的禁限制水域沒了,共機共艦更頻繁越過海峽中線,對台周邊「戰備警巡」常態化。台灣的戰略縱深被嚴重壓縮,與賴的執政期待背道而馳。

日前,台灣福洋二六六號漁船、富申號漁船相繼被日本公務船以違反漁業法規為由抓扣,大陸外交部罕見於八月九日發文抗議「日方無權在有關水域對中方漁船採取執法措施」。陸方目的有三:一是對日本不讓步;二是警告民進黨政府不應對日本一再容忍;三是推進對台實質治理。

如果再對應大陸在二0一九年發布的「對台二十六條」,載明「台灣同胞可在大陸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當台灣民眾的權益逐步由陸方捍衛、保護時,人民感受會如何?民進黨是否會察覺到執政危機?

今年陸續發生金門0二一四事件、胡姓釣客事件、澎湖大進滿八十八號事件,但兩岸官方不接觸,都是由國民黨民代、藍營人士及地方政府居間奔走,最後才在雙方各讓一步下協調陸續解決。

其實,兩岸議題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但目前僅限在突發事件的技術性事務上有所發揮,主要關鍵仍在於上位者是否把握利基,根據九二共識核心內涵為兩岸僵局解套?還是要跟著民進黨步調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