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佳250醫院 排不進百大 且僅台大入榜 台灣被委屈了嗎?

台灣健保舉世聞名,不少國人也對台灣醫療深具信心,但一項全球最佳250名醫院的排行,台灣只有台大醫院入榜,且是249名吊車尾,讓人詫異,難道台灣的醫療只是「自我感覺良好」?醫界人士指出,國際化程度不佳,以及急診門診壅塞等因素,可能是台灣醫療院所排名吃虧的原因。台大醫院吳明賢也直指,健保制度讓新藥、新設備進不來、舊藥好藥在流失,影響台灣醫療國際化,優勢有可能流失。

《美國新聞週刊》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第5度進行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調查,共評比28個國家/地區、2,300家醫院,評比指標包括同儕推薦(國內49%,國際5%)、患者體驗(14.5%)、醫院品質指標(29%)以及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2.5%)。

這項評比今年首度納入台灣,共有兩份排名,各國的醫院自己和自己比的部份,台灣共 35家醫院進入排行榜;而全球最佳醫院排行僅公佈前250名,台灣僅台大一家入榜,且排名249吊車尾,對於這樣的結果,國內醫界有些人訝異、不服,或對評比的公正合理性存疑,但也有北市聯醫的醫生直言不意外,以台灣病患的就醫品質而言,認為「台灣龍頭排名2023世界最佳醫院249名,已經很給面子了。」這名醫生指出,台灣醫療院所急診壅塞、待床超過10天比比皆是、門診擁擠、護理師流動率高,「這些怎麼可能逃得過國際人士的法眼?」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國與國間難比較,台灣醫療應持續創新與投資

「很多人跟我恭喜,但我不知喜從何來!」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在媒體披露這項評比排行榜前,他不清楚有這項評比,也不知道主辦單位在台灣找哪些專家評分,對於台大醫院拿下高分,他感謝同儕肯定,卻也認為台灣的成績應該更好,為國內其他醫院叫屈。

吳明賢說,台灣40年來醫療科技跟醫學研究都發展至相當水準,國外能做的醫療台灣都能做,國外能處理的「急、重、難、罕」台灣也都能處理,甚至做得更好;而且國內很多醫學中心都接受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醫師前來學習,特別在疫情期間,也有美國、德國等進步國家的醫師申請來台學習或實習,顯示台灣的醫療在國際是受肯定的,「我們不可能比日本、韓國差。」

他推測,這項評比是整體印象的評估,並沒有將每個醫院最強的領域納入評量,而這項評比最大的問題是國與國之間的評比,醫學研究可拿發表論文的篇數做為客觀標準,但醫療服務由於不同國家有文化及醫療制度上的差異,難以量化及做國與國之間的比較。

「任何評鑑都有不足之處,」吳明賢說,評鑑標準讓大家有努力遵循的方向,成績參考即可,無須太在意排名。就像民眾做健康檢查,留意檢查結果有沒有紅字,設法改進就好。

吳明賢憂心的是,台灣的健保制度阻礙台灣邁向國際化、世界化。「醫療需要持續不停的創新跟投資,」但當前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造成新藥很難、甚至無法進入台灣,舊藥、好藥也慢慢在流失,也影響先進醫療科技引入台灣,甚至得面對人才流失及人才傳承的問題,「沒有一個好的整體醫療環境,我們的醫療優勢會慢慢喪失。」

北榮院長陳威明:對台灣醫療水準有信心,不必過於嚴肅看待這項評比

台北榮民總醫院以些微之差,在國內排名位居第2,院長陳威明說,雖然北榮和台大醫院在這次評比都拿下高分,但台灣國際整體排名並不理想,國內許多優質醫院排名較後面或沒有入榜,都令他詫異,也為這些醫院抱屈。

陳威明認為,台灣的醫療水準在國際遠近馳名,醫療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他對台灣的醫療水準深具信心,不會因為一家媒體的一次評比結果就動搖。對於這次評比方法,國內外醫界有許多討論,他認為可以參考,但平常心面對,因為國內醫院在不同領域蓬勃發展、各擅其長,沒有一家醫學中心在所有專業均獨領風騷。

他表示,名列全球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各項服務當之無愧,他也曾在梅約診所學習,不過他認為,北榮現在許多骨科手術成果不輸梅約診所,日前梅約亦兩度派專家到北榮觀摩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因為目前全美包括梅約在內,都還沒有這套最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即使是全世界最佳的醫院,也會與台灣相互觀摩學習,我們無需妄自菲薄。」

陳威明強調,台灣採用世界知名的醫院評鑑制度超過30年,全球許多評鑑機構也相繼來台觀摩與交流。但從這次評比當中,可能反映了台灣醫院國際化程度可能仍有所不足,以至於在國際人士的推薦評分當中,相對比較吃虧,因此台灣的醫院未來仍應持續努力,提升國際知名度。

台灣知名度不高、評比存在盲點 醫策會董事長:台灣不須妄自菲薄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林啟禎則提出4點值得公評的爭議處:

● 疑點1:此次共計9個亞太國家接受評比,其中只有7個國家入榜,落榜的馬來西亞和印尼沒有一家醫院入榜。這兩個國家真的不夠好嗎?竟然沒有一家醫院上榜,合理嗎?

● 疑點2:評比辦法中指出,國與國之間不能比較,那麼世界排名從何而來?若僅靠佔比5%的國際同儕作為評比標準,這樣的評比方式是否合理?

● 疑點3:國內同一體系有多家醫院入榜,彼此先後次序是否合理?例如高雄長庚醫院排名林口長庚之前、台北慈濟醫院排名花蓮慈濟之前;而8萬名同儕互評,各個國家參與的同儕分布情況為何?多少台灣同儕參與評比?同體系的不同醫院又是否可互評?

● 疑點4:台灣多家知名醫院落榜,例如新光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等,落榜原因是什麼?是否合理?又或者根本未被納入評比?

此外,哪些病患會上網進行評比?是否較多為高知識水平的民眾?均未說明,這些都可能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基於評比方式存在盲點,林啟禎建議,不須落入分數和排名迷思,也不須隨波起舞,更不用妄自菲薄。

他強調,雖然國內仍有努力和進步空間,但台灣的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仍具有很高水準,2019年《英國醫學期刊(BMJ)》世界醫品病安會議論壇委託醫策會在台舉辦,足見台灣醫療水準受到國際肯定。

「評比要見樹見林。」林啟禎表示,這項國際評比只看整體醫院的「林相」,卻沒有看特殊疾病整合照護成效的治療、認證,就像是「見林不見樹」,好比與其看世界大學排名,不如比較特殊專業領域的排名,例如各大學的化學、電機、材料等專業領域發展,會更具參考價值。

他也提出,台灣人口不多、經濟規模小,又不在聯合國成員中,外國人來台看病機會不多,國際名聲不足,在這樣的限制下,彼此互評的公正性有待商榷,台灣排名也不太可能大幅提前。不過,他樂觀期待,經歷COVID-19疫情時台灣傑出的表現,加上各國邊境開放,台灣因為國際局勢改變逐漸受到國際重視,明年再來評比結果應該會不一樣。

跨國無法比較 分析師:「世界最佳」用詞可議

美國非營利健康智庫勞恩研究所(Lown Institute)資深政策分析師賈伯(Judith Garber)也曾在2022年撰文批評,《美國新聞週刊》的醫療評比在「跨國比較」上,本身就存在盲點。

賈伯在文中剖析,醫療評比的依據因「國」而異,各國醫療院所的優劣判斷應因地制宜,所以不同國家本來就很難擺在一起做比較,而《美國新聞週刊》也承認這一點,所以只針對各國國內的醫院互為比較。

但既然如此,「還稱這排行榜為『世界最佳醫院』,本身就有點令人摸不著腦,」賈伯說:「如果都說不能做跨國的比較了,那梅約診所(Mayo Clinic)豈還能說自己是世界最佳醫院?」

賈伯更指出,國際上的醫院排行榜目不暇給,《美國新聞週刊》的參考指標與醫院「名聲」更相關,不見得等同實質的醫療、社會影響力。比起聲名或同儕、患者間的口碑,她認為治療成效、照護品質、資源公平性、社會責任等指標,才是評斷最佳醫院的依據。

門診擁擠、等不到病床 台灣病患就醫體驗差

儘管有醫界人士為台灣醫療信心喊話,但也有醫師不諱言,對於這樣的評比結果不意外。一名國外醫師匿名評論,台灣的醫院不以病人為中心,醫院石材建設令人感到冰冷,環境擁擠嘈雜,看到這樣的評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直言:「這些都是事實。」

他感慨,台灣就醫門檻低、小病痛、領慢性病處方箋等都能到大醫院,令許多國際人士詫異,因為大部分國家要到優質、品質高的醫院,就醫門檻相對較高,舉例來說,在日本,必須有轉診單才能到大醫院。

他觀察,國內有些大醫院光是搭電梯就要等上1個鐘頭,急診待床10天的所在多有,「還有門診擁擠、超長住院、護理師的流動率,怎麼可能逃得過國際人士的法眼?」更安慰民眾,不必為這樣的排名結果感到「民族自信心受損」。

台灣醫療師承日本、後繼無力 醫師憂:健保不改革 拖垮醫療、就醫品質

不只是病人的就醫體驗不佳,台灣的健保也可能拖垮醫療。姜冠宇特別以日本為借鏡,此次日本共計18家醫院進入全球前250強,而且不全是東京的醫院,他認為,台灣能有今天的醫療技術和對醫療品質、態度的追求,很大部分源自日據時期、師承日本。

但後來的發展是,日本有健康保險,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社會醫療負擔增加,日本突破健保總額限制,開始增加消費稅,以稅收支付日益增加的醫療需求,並維持長時間的藥價高水平,加速新藥進入日本市場;台灣卻停留在保費制、專款專用,難以提升支出,導致新藥平均落後5年、甚至10年才能進到台灣市場,甚至有些後線的抗生素老藥醞釀退出台灣健保市場。

此次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儘管不一定反映全部事實,卻無異是一記警鐘,讓人重新檢視國內的醫療環境。看在基層醫師眼裡,「台灣的健保,確實是台灣醫療發展的天花板,從缺藥、新藥問題到現在醫院品質,確實是警訊,只看我們要不要做改變。」

延伸閱讀:

增加免疫力飲食最佳7策略,免疫力下降4症狀自我檢測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大存在不是為了獲利,成為「五心級」醫院才是追求目標

什麼樣的醫生是好醫生?衛福部、國健署和醫師公會這麼說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