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沸騰陷危機〉極端氣候將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加速滅絕危機


前言:2023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全球監測實驗室發表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419.3ppm,較2022年增加2.8ppm,連續12年增加2ppm以上,且保持逐年增加的最長記錄。全球大約90%的冰集中在南極,2023年南極海冰面積創下歷史新低,這些冰層的融化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2023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視察南極時警告:「全球暖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已來臨」,表示出強烈的危機感。氣候變遷讓巨大熱浪移動得更慢、溫度更高、時間持續更久且範圍更廣,因而影響更多地球上生物。2023年美國鳳凰城有645人死於熱傷害,2024年6月19日美國提前進入酷暑,熱浪侵襲中西部與東北部,預估7千萬人將迎來至少32℃的高溫,部分城市更可能上看40℃,而麻州的911緊急通報系統也因為不敵高溫,一度癱瘓2小時。
壹、全球沸騰導致各地極端氣候災難大爆發,不分人類或動物同受劫難
澳洲近年一再遭受極端氣候衝擊,2019年9月開始竄燒的叢林野火肆虐長達7個多月,燒毀境內超過21%的森林,據內政事務部統計,截至2020年3月,大火燒燬面積達1,710萬公頃,相當於4.7個臺灣,逾25人死亡,估計有4.8億動物燒死或因缺乏棲息地與糧食而喪生。2022年澳洲經歷史上最大的森林大火、數次嚴重乾旱、洪水等自然災害,包括特有的沿海生態大堡礁,出現珊瑚白化死亡和物種消失現象,這些都代表著因全球暖化甚至已進入沸騰時代導致氣候更加極端、無法預測和更加危險。
2023年加拿大歷經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野火季災情,共計1,500萬公頃森林被燒毀,2024年卑詩省與亞伯達省野火再次爆發,5月10日一夜之間即燒毀達8平方公里。2024年5月巴西最南端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爆發大洪水,導致逾百人死亡;位於亞洲「心臟」地帶的阿富汗連日豪雨造成北部村莊315人死亡,讓統治的塔利班失去面子,罕見對外向聯合國及人道主義機構求援。美國中南部從2024年4月下旬就不斷遭到龍捲風侵襲,南部6個州在5月9日這天即遭13個龍捲風襲擊,更通報超過350個暴風,堪稱2024年「春季龍捲風大爆發」,許多房屋紛紛被移為平地。
據中國國家防災救災委員會資料,2023年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地震和地質災害為主,其次為乾旱、冰雹、低溫和雪災、沙塵暴和森林草原火災等,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死亡及失蹤共69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053萬9,30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新台幣1.52兆元。2024年4月中國南方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其中廣東省4月20日有32個水文站超過警戒水位,創50年記錄,至少4死10失蹤。5月16日中國廣東省梅州出現大暴雨,多處發生山洪或山崩,截至17日已造成5人死亡及15人失聯;廣東省與福建省接連發生洪澇期間,黃河卻因為乾旱發生斷流。
2024年3~5月印度頻遭熱浪侵襲,全國出現25,000起中暑病例,並有56人因高溫身亡。墨西哥瓦萊斯城一座野生動物園,特別加開「冷氣房」,將食蟻獸、鳥禽等無法耐高溫的動物們遷入避暑。因為乾旱及缺水問題等因素,加上高溫與空氣過乾,鳥類開始發病,有些鳥類甚至在飛行時突然死亡。
貳、加拿大哈德遜灣無冰期延長,北極熊面臨滅絕危機
根據2024年6月13日一篇發表在《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的研究顯示,過去10年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遷已使哈德遜灣(Hudson Bay)的無冰期延長一個月,全球沸騰導致北極海冰層已薄到無法讓北極熊順利捕獵海豹的天數大幅增加,北極熊只好被迫延長待在陸地。研究發現如果平均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高出2℃,將導致無冰期延長到讓許多北極熊無法再存活下去;報告主要研究者北極氣候科學家,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史圖爾夫(Julienne Stroeve)稱,最早滅絕的將是哈德遜灣南部的北極熊,這個地區的冬季冰層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凍結,北極熊不太可能在那裏存活,因此本世紀中葉可能就會消失,哈德遜灣西部的其它主要北極熊群不久之後也將跟著滅絕。全球增溫一旦超過2℃,將讓這片棲地愈來愈不適宜繁衍,目前全球氣溫已比1850~1900年前工業化時代高約1.2℃,史圖爾夫說若增溫升至2℃,哈德遜灣南部的無冰期將超過180天,已超過北極熊所能容忍的極限。當增溫上升2.2~2.6℃時,哈德遜灣西部的北極熊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其它研究發現,哈德遜灣的北極熊試圖尋找其它食物來源,以適應能在陸地上待得更久的日子,但這些食物無法與正常海洋食物提供的熱量相提並論。
参、澳洲熱浪更加頻繁發生,大堡礁遭遇歷來第7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
澳洲大堡礁沿著東北海岸延展超過2,3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珊瑚礁,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名列世界遺產名錄逾40年。2020年澳洲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報告指出,1995~2017年間因氣候變遷造成海陸熱浪更加頻繁,導致澳洲大堡礁半數的珊瑚死亡。2021年12月澳洲海洋公園管理局(GBRMPA)證實大堡礁周圍海水溫度創新高,部分海域溫度比平均高出4℃,威脅珊瑚生存。2022年IPCC發布的《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特別針對大堡礁的珊瑚提出警告,指出氣候變遷已經將珊瑚推到適應極限,若海水持續升溫,將使全球珊瑚礁面臨滅絕危機。2024年3月8日GBRMPA宣佈,大堡礁遭遇歷來第7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亦是8年內第5度發生。目前由於海洋暖化和酸化,已使全球暖水域珊瑚礁約16~33%白化。而珊瑚礁白化並非單一物種的滅絕危機,事實上珊瑚礁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被稱為「海裡的熱帶雨林」,許多魚、蝦、貝類、藻類與之共生,珊瑚礁白化將導致棲息的多種生物失去覓食及庇護場所,也會連帶影響食物鏈頂端的物種。

2020年澳洲大堡礁遭逢5年來的第3次珊瑚礁白化。(圖/Victor Huertas/ Greenpeace)

肆、近年澳洲高溫野火造成數億動物被燒死或因缺乏棲息地與糧食而喪生
由於氣候變遷,澳洲的旱季變得更長、更嚴重,也助長野火災情。根據澳洲無尾熊基金會(The 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估計,自2018年以來,澳洲的無尾熊總量下降了1/3。依據2019年人口普查,澳洲擁有世界最多800萬隻無尾熊及6千萬隻象徵物袋鼠;2019年9月開始竄燒的叢林野火(bushfires)肆虐長達7個多月,燒毀境內超過21%的森林。2020年1月NASA表示,由於前所未有的高溫和乾旱等因素,致形成異常焦積暴雲(PyroCb)事件,煙霧抵達16公里高空的平流層,從其源頭可傳播數千哩,而影響全球大氣。平流層中的濃煙會遮擋陽光導致局部降溫,煙塵則在重力作用影響下,下沉到地表附近,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和健康風險。據澳洲聯邦內政事務部統計,截至2020年3月,大火燒燬面積達1,710萬公頃,相當於4.7個臺灣,逾25人死亡、6人失蹤,超過2,500處房屋焚毀,雪梨大學學者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估計共約4.8億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但不包括昆蟲、蝙蝠及青蛙等,被燒死或因缺乏棲息地與糧食而喪生。森林中的植物在燃燒過程中,原儲存於樹葉、樹根及樹幹中的碳被釋放,化為二氧化碳回歸大氣;而植被越茂密的地區就越容易讓野火延燒,植物被焚毀後整體釋出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森林理論上雖是理想的碳儲存槽,但在廣大野火區內的森林,乃反成為「排碳大戶」。

可憐的無尾熊被大火燒得無家可歸。(圖/Greenpeace)

伍、遠洋漁業加劇海洋暖化與生態危機,智利中部洪堡企鵝數量銳減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平均厚度約4,000公尺,幾乎儲存地球上97%的水資源。由於海水的比熱遠大於大氣與陸地表面,海洋的儲熱功能極強,成為地球大氣的最佳調節器。太陽輻射進入地球只有約51%可以加熱地表,而這其中的70%被海洋吸收後再以長波輻射及潛熱等多種形式釋放能量,因而全球暖化實際上也可說是「全球海洋暖化」。2019年3月4日英國衛報指稱,全球暖化不僅地表水溫上升,100公尺深的水溫也升高。2023年7月26日美國佛州南部水域測得海水水溫達37.8°C,高溫持續數小時,成為史上測得最熱的海水;2023年7月29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數據顯示,北大西洋海面溫度高達24.9°C創新記錄。
近數十年來,全球各國遠洋漁業技術迅速發展,且未妥善保護海洋環境,發生各種「非法、未報告及未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IUU)漁撈等問題,舉如;1. 全球90%魚類面臨過度捕撈或枯竭匱乏。2016年7月12日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警告,估計全球有將近90%的魚種逼近或已低於可持續生存的門檻,其中更有超過30%魚種群已經無法持續生存、2. 魚類資源耗盡,迫使業者必須投入更多漁船量,或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到足夠漁獲、3. 仰賴政府補助的遠洋漁業,大幅增加燃油與排碳量,目前有高達85%流向大型工業漁船,擠壓小型家計型漁船,進而加速過度捕撈以及4. 降低漁撈成本的非法行為,包括到禁補區域捕撈、使用非法魚具及非法海上轉載等IUU漁撈;而讓動保人士更憂心的事,冰島政府頒發新捕鯨許可證給當地民營公司。由於人類過度捕撈魚蝦,氣候變遷影響又加劇,使得智利中部的洪堡企鵝(Spheniscus humboldti)也被稱為智利企鵝或秘魯企鵝或 patranca,在缺糧後開始不事繁衍,2024年只發現1對繁殖交配,再加上缺乏對寵物與捕魚監管,恐讓洪氏企鵝迅即走上滅絕之路。

洪堡企鵝也被稱為智利企鵝、秘魯企鵝或patranca因氣候變遷影響面臨滅絕之路。(圖/維基)

陸、全球約一百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威脅
2019年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臺(IPBES)發布關於生物滅絕速度的報告指出,由於土地使用的改變、人類對動物的剝削、氣候變遷、環境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引發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報告指稱約有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威脅。包括:1. 哺乳類動物:如(1)無尾熊因失去棲地及覓食困難,是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大的動物之一、(2)北極熊:全球沸騰導致海冰消融,北極無冰失去育兒及棲息地,被迫上岸或者繼續尋找浮冰,食物取得困難,造成北極熊繁殖能力下降,到2100年北極熊可能只能居住在伊麗莎白女王群島,即加拿大北極群島的最北端。(3)孟加拉虎:棲地銳減增加人虎衝突,孟加拉虎過去100年,已經從印尼爪哇、峇里島以及亞洲的大片土地上消失。2. 海洋生物:根據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近期研究,海水升溫造成含氧量減少,將使大量海洋生物在300年內消失。3. 鳥類:氣候變遷對皇帝企鵝的影響尤其劇烈,牠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靠近海洋的南極冰層上生活,一年中至少有9個月的時間,從公海或與陸地相連的海冰裂縫中以魚、烏賊和南極磷蝦為食。根據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的報告,以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到2100年時約80%的皇帝企鵝棲地可能會消失,企鵝數量可能會減少81%。4. 昆蟲類:根據2019年國際期刊《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報告,世界上40%的昆蟲物種處於瀕危狀態,熱帶地區的昆蟲由於容易受到氣溫上升的影響,將成為氣候危機的重災區。若失去授粉及維持土壤健康的昆蟲,將使土壤難以發揮作用,影響農業經濟。5. 爬蟲類:根據2022年非營利組織NatureServe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警告,世界上至少有21%的爬蟲類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其中風險最大的是鱷魚和烏龜。雖然爬蟲類的主要威脅來自破壞性農法、森林砍伐和城市擴張,但氣候變遷也影響極大。一項關於斯里蘭卡熱帶地區爬蟲類的研究指出,降雨頻率減少、乾旱以及強降雨,導致爬蟲類幼蟲無法孵化,或者出生後因太小無法保護自己,容易被其他動物捕食,增加滅絕風險。
柒、氣候變遷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惡性循環
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危機緊密相連,共同對地球所有住民構成嚴重威脅。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全球最早的大規模群眾環境保護運動,促成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更促進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催生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尊稱為地球日之父。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如作物授粉和水淨化,估計具有數兆美元的全球經濟價值。這些服務的枯竭可能會影響工業、生計和整體經濟穩定。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全球沸騰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1. 保護和恢復森林、濕地和珊瑚礁等自然棲息地至關重要,因為它為物種提供庇護,同時增加碳封存。2. 農業、漁業和林業採用永續法,可減輕對生態系統的過度壓力並促進長期生態健康。3. 加速溫室氣體減排,可緩解全球沸騰導致之極端氣候,減緩生物多樣性壓力。4. 提升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界對生物多樣性及其與極端氣候關係的認知。5. 支持保護組織,如生物資料庫以及保護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計畫。
結論: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包括供給、調節及文化等生態系功能與服務,人類才得以發展出超越其牠物種的文明。因此陽光、空氣、水及生物多樣性可說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4大要素。但自從西元1600年以來400餘年期間,生物生活環境面積縮小90%,物種減少1/2,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估計已滅絕724種,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最為明顯。1990~2020年間,因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20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即滅絕一種,較過去正常速度高出13倍。氣候變遷已經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和破壞,甚至摧毀了生命、家園、民生經濟和文化,然而這樣的情況可能將因全球進入沸騰時代而變得更加嚴峻,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及熱帶氣旋等。
作者張泉湧/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