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 野生百步蛇生殖生態過程揭密

向來獨居的百步蛇只有在幼蛇時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野聲環境生態李昱提供)
向來獨居的百步蛇只有在幼蛇時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野聲環境生態李昱提供)

百步蛇是台灣原生的蝮蛇科蛇類,屬於珍稀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雖然知道蝮蛇科的蛇類護卵行為,卻沒有完整資料。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記錄野外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今天(11日)正式公開發布,創下全球首例,對蛇類研究極為珍貴。(張佳琪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自然教育中心的環教師及暑期營隊小朋友, 112年7月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發現一條百步蛇,一週後環教師再在在該地的一處洞穴內發現牠,並踡伏在一窩卵上。台中分署長張弘毅隨即展開相關動作,安排現場設置防護圍籬,委請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架設監視攝影器材,開始記錄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

研究團隊歷經2個多月時間日夜不間斷拍攝與守護,記錄到整窩20顆蛇卵的孵化,以及幼蛇全數平安離穴。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本身即是蛇類研究人員,他以台北市立動物園人工圈養百步蛇繁殖紀錄為例表示,圈養環境難以維持適合蛇卵孵化的穩定溫濕度,必須將卵移置孵化箱,無法觀察到蛇卵孵化後期雌蛇的護卵行為,以及雌蛇在什麼時候離開卵窩或幼蛇,還有是否有護幼行為等關鍵。

他說,八仙山的案例,剛好補足長期以來百步蛇繁殖資料空白的後半段。林華慶說:「由這個案例可發現,牠產卵後會死命保護卵,且小蛇孵化後母蛇會待著看護小蛇」。

研究團隊以不影響幼蛇活動的諧波反射器,成功追踨到幼蛇平安離穴後的活動過程,是全球幼蛇追蹤研究的重大突破。諧波反射器過去曾使用在蛙類、蜥蜴、甲蟲等追蹤研究,此次野聲團隊將它黏貼在離穴後完成首次蛻皮的百步蛇幼蛇體表進行追蹤。結果發現幼蛇離穴後,並沒有立即長距離播遷,而是先躲藏在附近的岩縫、樹叢,再漸移至周邊次生林環境中活動,並且清晨及傍晚活動最為頻繁。台中分署說明,幼蛇在第二次蛻皮後,原本黏貼在身上的發報器也跟著全數褪下,不會對幼蛇成長造成阻礙。

林業保育署11日公開這項全球首筆野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資料,林華慶指出,這次的完整記錄充份了解百步蛇的生態與週期以及不同階段行為,對台灣保育及科學都是很大的進展。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1日揭密野生百步蛇生殖生態,是全球首筆完整資料。(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1日揭密野生百步蛇生殖生態,是全球首筆完整資料。(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