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三十年:陸美台實力消長的背後

今年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交往三十年。1987年,兩岸長達38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迅速開展起來,兩岸由過去長期的對峙逐步走向交流,對話與合作。

過去三十年,兩岸關係走過了一個高潮跌起的歷程,雖然台海危機及兩岸風險事件不斷,但兩岸人民仍然能夠排除各種障礙,持續向前發展。

兩岸交流的過程也使兩岸人民的利益緊密相連,兩岸越來越成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從過去三十年兩岸交流實踐來觀察,陸美台三方的實力消長與對比最為彰顯,也成為未來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臺灣問題自1949年形成以來,中國大陸、臺灣及美國等三方因素一直是影響兩岸關係及台海局勢發展的主要因素,由於美國的實力最為強勁,美國無疑成為影響台海局勢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而兩岸民間交流開啟前後,中國大陸時值改革開放之初,綜合實力有所欠缺,臺灣方面則由於之前的經濟快速發展,已成長為亞洲地區新興的經濟體。

因此,在當時圍繞臺灣問題的陸美台三方之角逐,顯然北京的實力有所不逮,特別是面對美台聯手的棋局下,北京在臺灣問題上的某些被動自然不可避免。

而經過過去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綜合實力大為增長,其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北京的實力大為增強,這種實力增強絕非只是體現在經濟領域,而是在諸如國際、區域,甚至軍事、安全、文化等領域都有實質的體現。

美國雖然仍然為世界第一號強國,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其他國家與美國的差距仍然較大,但美國已從霸權的頂峰開始下滑已呈現出某種趨勢。

尤其是中美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大為縮小,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臺灣由於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的經濟轉型之努力並不成功,加上其內部因素之制約,都使臺灣陷入了經濟不振、持續低迷的困境。換言之,臺灣持續走下坡路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客觀而言,就兩岸關係而言,原先的陸美台三方之實力消長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即北京的實力大為上升,而美國及臺北方面的實力相對處於下降狀態。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北京的影響力及籌碼越來增多。

無論是經濟、軍事及其他領域,北京的實力都大為增強,而且這種實力的增長就其趨勢而論,未來必然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必然會衝擊甚至會從根本上顛覆原來的台海權力結構。

但問題是,儘管美台都已感覺到北京實力的異軍突出,甚至可以說之前在台海區域持續數十年的陸美台三方權力結構已面臨解構的命運,但美台雙方似乎仍然想繼續過去的遊戲規則,其邏輯顯然不可思議。

以當前兩岸關係而論,臺灣要尋求其經濟的增長,特別是使經濟走出其困境,必然無法離開中國大陸這一因素,這應是婦幼皆知的道理,但臺灣當局當前的兩岸政策卻基於政治意識形態之考量,顯然並沒有將大陸因素置於其中,甚至是採取了疏遠大陸的政策做法,當然從根本上決定了臺灣無法走出困境的最終結局。

在原有結構權力正逐漸被打破,而臺灣綠營當局仍然困守傳統的不知變通的做法,當然對臺灣社會有百弊而無一利。臺灣如果長此以往,其失去的恐怕不只是一些所謂的籌碼,而是完全賠上了臺灣民眾的發展與繁榮。

【作者 陳先才/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平臺執行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