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交流與和平 不要低估川普攪局

Immigration is a kind of oxygen

7月13日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談話時指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相容而不相排斥的。」兩岸的交流與和平不要讓川普攪局。

美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日前憂慮地評論:陸美賽局中,此刻台灣已被美國政府納入抗中籌碼或被拋棄的雙重風險中。

(一)民意在轉變中

自戕或傷人的槍枝,就看扳機的方向。

核戰會不會爆發,就看誰先敢按下那個按鈕。

MAD(共同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或MAP(雙方和平:Mutually Assured Peace),就只有一字之差。

兩岸關係上,要獨立不怕打仗的,要交流不要對抗的,二者的差距,不是台灣海峽,而是戰爭與和平。

金門大學的校園中,有八個大字:「戰爭無情,和平無價」;我要再加八個大字:「交流無悔,合作無敵」。

為了下代子孫,我寧可冒些風險,多辦幾所一流大學,少買幾艘潛艇。

國家安全的保證不來自軍火,它來自領導人的「智慧」。

要國會通過拼裝式的軍火預算,就像買玩具一樣,接近兒戲。

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大計上,領導團隊唯有盡一切力量,與對手交流、合作、和平;否則,在轉變中的社會氛圍,選民最後的唯一選擇就是:「換人做」。

(二)不能輕視川普的任性

2017年4月,在美國佛州與川普會晤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向和平發展道路,不奉行你輸我贏的理念,不走強國必霸的老路。」我要特別提醒,當習近平面告川普:「強國不霸」時,已完全看清楚川普就職一年多以來所表現的霸氣、傲慢以及時時在變的任性。

7月17日川普在赫爾辛基與普京的高峰會中,對俄國介入美國總統大選所做的發言,已被《紐約時報》公開譴責為「背信忘義的賣國賊」。

在川普的言行、道德、執政遭受國內外共同鄙視之下,他對台灣的談話或承諾,要格外地打折扣。面對強勢的大陸,台灣的命運怎可被他當兒戲般地捉弄?與川普的說客或謀士打交道的台灣官員,要有良知及判斷,並且要負法律責任,不能上鉤,不能上當。

中美兩個大國的某些政策與產業,今天已陷入全面對撞之中(如貿易戰、科技禁令、軍演擴大、南海爭議、區域合作)。美國近月也不斷對付大陸用出它的台灣牌,包括了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出售一些武器,政府較高層次的接觸等。

小國如台灣,領導者如不能與周邊大國或強國和平相處,政權就如建立在沙灘上,人民的福祉難以穩固。

(三)大陸如發動六波攻擊

台灣動輒花幾百億買軍火,實在要精打細算。花了635億買了30架阿帕契直升機,剛在桃園龍潭舉行成軍典禮。不少人會問:把這600多億用在人才培育上,是否更能增加台灣競爭力?

當前的處境是:面對中國大陸軍力的快速竄升,兩邊差距已愈來愈大,台灣根本不可能要想倚靠「完全靠不住」的川普。靠「對抗」與「軍火」,台灣得不到安全;「交流」與「人才」則可以。

政客們展現「政治正確」,最廉價的方式就是買軍火。我則要大聲疾呼:最愚蠢的就是靠軍火來對抗。

前中科院院長龔家政最近在台北的「民主太平洋聯盟」論壇上指出:大陸可自海上、空中與地面對台發動六波攻擊,六個小時內癱瘓台灣。在這場快速有限非核戰爭中,美國將無從插手,國軍也難有招架餘地。在這幾個小時的攻擊中,既看不到解放軍,也看不到美國大兵。因此這位戰略專家沉重地指出:不要無謂的浪費國防預算及徒勞無益的建軍規劃。(《中國時報》7月15日A4版)

(四)設法對話總是對的

7月13日連戰與習近平在北京的會談中,習再重申「要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

大陸學者周志懷的解讀是:習以「將心比心」的說法來表達兩岸是一種對等、一種平視;但也指出遏制台獨在未來不會是空話。

蔡英文執政二年來雖然進入「冷對抗」,連習會傳出了一個訊號:雙方還有峰迴路轉的空間。

連戰在2005年4月破冰之旅中,在北大演講的尾聲中宣稱:「走對路,才有出路。」(見上圖)13年來,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他曾努力曲折向前;現在蔡英文執政,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冷對抗,理性的選擇只剩下一條交流的路。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近日在華府智庫的演講中表達:在不設前提下,願與大陸進行溝通與對話。不論各方反應如何,相互設法對話總是對的方向。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