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頭一遭 海漂垃圾送還大陸

中國時報【李金生╱金門報導】 來自大陸每年高達500公噸的海漂垃圾,造成金門海域的嚴重汙染。經過兩岸長期協商溝通,15日在縣長陳福海親自督導下,首度由「小三通」船隻將廈門漂來的220具抽砂工程浮筒載回對岸處理,為「金廈共同生活圈」的民生交流,樹立一個嶄新模式和里程碑。 大陸漂來的各種民生垃圾,連年隨著海流進入金門海域,在海岸出現讓人怵目驚心的垃圾帶;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新建工程,自2013年開始抽取海砂填海造陸,大量抽砂工程浮筒到處漂流,也影響海域和岸際的環境景觀。 縣府以漂流浮筒對金廈泉「小三通」和漁船航行安全,均造成嚴重威脅,自今年3月起由縣環保局派員在北海岸打撈,累計已有220具之多,昨天上午集中「送」還對岸。 上午8時在陳福海縣長的親自督導下,小三通船舶「進薪輪」載運浮筒由料羅港啟航出港,9時15分在金廈海域與大陸船舶會合,協力展開海域清潔作業,10時35分抵達廈門劉五店海翔碼頭8號泊位,為兩岸合作清理「海漂物」工作,走出具象徵性的第一步。 縣府專案團隊也由參議翁自保偕縣環保局長呂清富、場長蔡源銘、縣府大陸事務科長蔡百里等人,另行搭乘「小三通」客船赴廈門劉五店海翔碼頭,實地掌握浮筒清運作業情況,共同見證兩岸交流中歷史性的第1次。 縣府指出,陳福海縣長將解決海漂垃圾列為兩岸事務重點工作,除由縣府團隊與中央相關單位研議可行方案外,並親自奔走向北京、台北爭取溝通,最終在兩岸高層政策支持下,排除相關法令及限制,在11月間由廈門市政府研提兩岸共同維護海域清潔行動方案,雙方再經多次協商後,終於付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