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臨港歷史場景 重現花蓮遷移發展史

六大臨港歷史場景 重現花蓮遷移發展史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花蓮舊港到花蓮新港之間,有六段歷史場景可以見證花蓮的遷移與發展。花蓮文化局啟動「花蓮市-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再現計畫」,邀請文史專家打造了「在地文化記憶庫」,部落客、旅遊業者親自來探訪,從陸地、海上認識花蓮「臨港歷史」,大家都覺得是一趟深刻的學習之旅。(劉敏娟報導)

花蓮不只好山好水,更具豐厚的歷史底蘊,尤其是花蓮舊港和新港之間的建築、設施、人文與風俗習慣,見證了花蓮遷移與發展的歷史。

花蓮文化局啟動「花蓮市-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再現計畫」。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暨研究所」郭俊麟老師說明什麼是花蓮「臨港歷史廊道」:「這是花蓮最有特色的歷史脈絡與記憶所在。花蓮其實是由南而北發展,第一處臨港歷史廊道位於花蓮溪口,是清末街區舊址,有清朝的軍事營盤,也是阿美族人上岸之處,本來規劃做為城市發展所在地,但臨海岸太近,容易受天災氣候影響,於是逐漸往北遷移;第二個歷史廊道是南濱海岸,也就是現在太平洋公園,是早年運補與日本灣生移民上岸的地方。再往北則是『鐵道文化園區』,是東線鐵道的起點,也是台灣最重要窄軌鐵道的聚落;第四個則是『美崙溪畔歷史建築群』,這裡是花蓮文化資產密度最高地方;第五個是『鳥踏石聚落』,以前曾有琉球村,但在築港擴建中,30年前就遷移了,現在仍是花蓮重要的歷史漁村;最北則是『花蓮港休閒碼頭區』,這個港口有漁港、賞鯨碼頭,也曾經是砂石港,承載了花蓮產業發展的記憶,留下許多倉庫。」

花蓮縣文化局「臨港歷史廊道再現計畫」,邀集文史專家、部落客、旅遊平台業者與媒體從陸地、海上雙線踩線勘查,希望向外界大力行銷花蓮具故事力的歷史場景,成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場域,並帶動新形態的觀光休憩產業。

經營「胖MAY時旅生活」的部落客曾小美說:「我是花蓮人,今天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歷史文化,我覺得很特別,對觀光客也會有很大幫助。」

旅遊平台業者游重器表示:「我覺得這樣的活動算是蠻創新的,也是新的路線,我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又跟歷史結合,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果想要深入認識花蓮的臨港歷史,可以查詢「花蓮縣在地文化記憶庫」。https://culture.hccc.gov.tw

(攝影:劉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