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新曙光!全台地熱全開發 可達12.4座核四發電量

台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地調所調查,一共有32GW的裝置容量可以開發,但目前只有清水和金崙已經開始運轉,占比還很低,除了國內的能源業者要積極搶進之外,包含比爾蓋茲投資的能源公司,也加入台灣的地熱開發,這種24小時不售外力干擾的再生能源,也可望替台灣綠電版圖注入新活水。

圖/TVBS
圖/TVBS

一區一區的地熱池,冒出陣陣白煙,將包好的鋁箔袋、還有玉米、雞蛋,放入池中,10分鐘半小時,就能大啖美食,伴隨著濃濃硫磺味,就算雨天也不減遊客興致。

記者劉俐均:「來到清水地熱,可以體驗煮蛋煮玉米的樂趣,可以看到像這樣煮蛋的原水,都有超過97度,而地底下的地熱水都超過了100多度,而這樣的地熱水就成了發電最好的熱能。」

再從園區往後走,綿延的管線連結到電廠,這就是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電廠。

地熱電力公司管理課課長吳承穎:「清水電廠其中之一生產井,那只要打開之後,地熱的水和蒸氣就會藉由井進入到我們的管線,然後由我們的機組來使用它,那機組主要就把地熱水和蒸氣的熱能拿下來,用它的熱能發電。」

宜蘭清水是台灣最具有地熱發電的潛能地區,回溯到最早1981年,地熱發電開始運轉,但因為管線技術還不發達,1993年就關廠,直到2017年才重現生機,綠能業者投標,2021年商轉,目前裝置容量是4.2MW,可以供應宜蘭1萬戶的家庭年用電量。

綠能業者總經理林伯修:「我們一年看到地底下的熱源其實是很穩定的,因為我們所有的資訊蒐集的資訊都有記錄在我們的電腦紀錄器裡面,所以能夠看到一個很完整的熱水供應的曲線,這個區塊日後,會一一將穩定的數據,再持續的推展下去。」

圖/TVBS
圖/TVBS

而地熱發電24小時不受干擾、不會受到天氣變化而影響,尤其當地熱水熱能使用完後,還能再循環利用,發電後尾水經過冷卻,再回流到溫泉區可以泡湯、泡腳,以及重新注入到地底下,繼續將熱能往上帶。

綠能業者總經理林伯修:「每年投產一個新的電廠,這是我們2025年前的一個規劃,那當然台灣的地熱是,資源是很豐沛的,可是地熱畢竟在地底下,比較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就掌握它的清晰度,所以相對的地熱它的案場的開發的速度,相對它會比較慢,因為熱源到底在哪邊,這個都要經過驗證。」

圖/TVBS
圖/TVBS

綠能業者設下中長期目標100MW,從建廠設備成本2億元,提高到7.6億元,就能看出對地熱開發的野心,而不僅僅在宜蘭。

記者劉俐均:「這裡是大屯山的四磺子坪,附近是著名的金山溫泉區,代表這邊蘊含非常豐富的地熱水,這邊是溫泉區的露頭區,屬於淺層的地層,可以看到這邊常年會湧出地熱水,正是適合地熱發電的開發區。」

圖/TVBS
圖/TVBS

綠能業者電廠營運組副工程師李奕賢:「這不算是溫泉用水,所以我們這個水基本上都會回注的動作。然後現在在做的是鑽井,現在在做這一口井的鑽井。」

鑿井區不斷冒出白煙,電廠仍在進行測試建廠,大屯山區下方,具有高溫地熱儲集層構造,而四磺子坪屬於淺層地熱,鑿井500米深,就能找到地熱水資源。

綠能業者電廠營運組副工程師李奕賢:「它地熱它主要就是透過,地底下的岩漿的那些東西的,地熱溫度,加熱地下水,然後所湧出地表,然後我們來利用,露頭區它剛好是一個屬於一個地熱水層,跟地表交界比較近的地方,所以從這邊的話,旁邊就有一些溫泉地熱景觀。所以我們案場位置剛好就坐落在露頭區旁邊,相較於其他地區,在露頭區旁邊鑽井,我們這個可以取代的地熱水,會比較更容易取得。」

圖/TVBS
圖/TVBS

台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地調所探勘,包含大屯山、清水到土場,廬山、瑞穗到安通、霧鹿到紅葉、知本到金崙、寶來、關子嶺、新竹到苗栗等等都是地熱潛勢區,若開發完成,預估可以達到32GW的裝置容量,等於12.4座核四廠發電量。但目前宜蘭清水加上台東金崙,完工運轉的地熱電廠,裝置容量只有5MW,比例非常低,另外還有22個案場正如火如荼建置當中,甚至吸引比爾蓋茲投資的能源公司來台,不過橫在眼前的,卻是台灣法規上的限制。

綠能業者總經理林伯修:「地熱所涉及的這些申請的行政程序,所有的相關的法源的面向太廣,每一個部會就有每一個部會法源依據,跟申請的流程,你都要一一的去送審計畫書,所以這個一路走下來,就會變成一個很冗長的時間,花費在我們的程序上,期待說政府在這一個區塊能夠再精簡。」

圖/TVBS
圖/TVBS

其實要開發地熱發電成本不低,就算知道熱源在哪,鑿井、探勘風險不小,平均得鑽5口井,才能找到熱源,要增加業者投資意願,仍得祭出更多誘因。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昭興:「我們要讓這個鑽井,要更有效率,就是說我要鑽得快鑽得好,能夠水平鑽井、能夠破裂,設這個電廠要更具規模,就是說如果我們電廠永遠是個位數,這個百萬瓦,那我們的地熱發電,不知道要到何時才會成功。」

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國際上可能認為大概2025年以後,甚至2030年以後,那個相關的技術會比較明確,不過不管怎麼說,台灣有這方面的一些空間存在,有開發的潛能存在,那就是配合國際上的一些技術的開發,怎麼樣做溝通,把這些程序把它做一些簡化,把它做一些鬆綁。」

當化石燃料加速環境破壞,能源趨勢已經轉向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而不能忽視的還有源源不絕的地熱,將成為台灣再生能源建置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更多 TVBS 報導
「藏電於民」全球能源新趨勢虛擬電廠
種綠電養台灣鯛 水溫冬暖夏涼收成增22倍
山貓棲地被破壞、黑琵生存環境受威脅? 追台「瀕臨絕種動物」的環境衝擊
「藍色再生能源」起步走 溫差、黑潮、波浪變身台灣發電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