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 老台南人吃菜包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
冬至將屆,不少民眾準備湯圓與家人過節,坊間也有許多製作湯圓的食譜,有傳統的雞蛋酒釀湯圓,也有炸湯圓。台南人除了吃湯圓,還有吃「菜包」的習俗,百年糕餅舖「舊來發」每年都要製作千顆葷、素菜包,但是關於冬至吃菜包由來店家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傳說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舊來發的老闆娘陳淑芬說,過去菜包的麵皮以糯米或白米製成,米製麵皮做工複雜,食用時要經過蒸或煎才好吃,所以現在餅舖大多將菜包麵皮改用麵粉製作,比較方便食用。雖然這個傳統食品叫做菜包,但有分葷、素兩種餡料。
大部分的老台南人在冬至中午十一點前,會以菜包祭拜祖先,因此冬至前舊來發就會接到老顧客、廟宇的訂單,每年至少要做一千顆菜包才能供應客群需求。陳淑芬說,三十年前她嫁到舊來發時店內就開始做菜包了,冬至吃菜包的習俗流傳多久她不曉得,傳說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舊來發第五代傳人何玟慧說,傳說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民眾耳生凍瘡,所以用米製麵皮包裹羊肉、蔬菜及辣椒,促進血液循環以免耳朵凍傷。這項食品外觀像耳朵,所以被稱為「嬌耳」或「餃兒」,因過去物資缺乏,內餡菜多肉少,因而又被稱為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