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肇源大廟衍福寺/江其田

江其田

去肇源看大廟衍福寺,是文友文忠兄倡議的。他的倡議,得到了國武、洪文、春和和我的積極回應。於是,文中兄開車,從大安嫩江公路大橋向東疾駛,大約40分鐘左右,就來到了位於肇源縣民意鄉大廟村西的大廟衍福寺。

肇源縣原名郭爾羅斯後旗,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兩江左岸,長春、哈爾濱、大慶”金三角”的中心,隸屬於大慶市。

早在6500年前肇源大地,就有人類活動,歷史上,這裏曾為遼金腹地,元清王公世襲之所,既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鄉,也是完顏阿骨打肇基王業之地。1956年,原郭爾羅斯後旗“撤旗建縣”,更名為肇源縣。

據文獻記載,肇源縣大廟衍福寺,史建於明末清初。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擴建,廟名為“都布度貴紮爾拉古魯克奇”,漢譯為“廣福寺”,後改譯為“衍福寺”,俗稱“金寺”。

衍福寺的整體建築是由三組建築群組成。主體建築群居中,中間主題建築群,周圍是附屬建築群,分別是進入山門殿。次第為鐘鼓樓,東西轉經樓,後殿大殿二重,塔身及各門房。殿宇均飛簷鬥塔,遠眺高拔,雕樑畫棟,鏤繪精佳。正殿供奉魯派始祖宗喀巴德雕像,經殿內藏有佛經2000餘部,山門殿內供奉白、黑、紅、黃四種臉譜的四大天王。最南面是正門影壁,其後依次是雙塔。山門殿、鐘鼓樓、左右側殿,大殿(經堂)、東西藏經樓,直至後殿。

正殿的奇特之處在於前後有兩個相連的屋頂,後頂高於前頂,這種雙頂結構的建築形式是比較罕見的。附屬建築群在主體建築在主題建築群的兩邊,各自成院,但有角門和通道相連。在寺院西北角是轉世活佛的殿堂,單獨成院,正殿三間,東廂房兩間。衍福寺成為引領全旗宗教事務的旗廟後,請政府允許在寺中建雙塔和影壁。

山門的影壁距雙塔約二十七米。影壁長十六米,高五米,寬約一米,全部用青磚磨縫砌成。影壁底部的束腰須彌座,座上是牆身。影壁中部池子四角有磚雕彩繪蔓草花紋,中央是圓形圖案,南面是“海馬朝雲”,北面是“二龍戲珠”。簷部是直接斜出六方頭承托桃簷,上出簷椽、飛椽,壁頂為硬山式,上鋪筒形瓦。平直的東西脊端,各有一龍形鴟吻,相傳是龍的次子,喜歡眺望,故此,裝飾於簷頭,眺望著遠方,也眺望著未來。

據傳說,寺內最繁盛時有喇嘛三百餘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為本寺經會日,屆時,寺內舉行盛大儀式。跳查瑪舞(俗稱跳鬼,祭敖包、賽馬、摔跤、射箭、打布魯,向觀眾施捨肉粥),熱鬧非凡。可惜的是,在解放後,當地民眾搗毀佛像,將其改做糧庫。後經一場大火,燒毀了全部殿堂。山門前的雙塔和影壁均為青磚砌築,火不能燃,得以倖免,保留至今。

衍福寺雙塔形制為覆缽式,是青磚砌成,兩塔相距三十二米,塔高十五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雙塔分東西排列,面向朝南。

塔基分為基臺和基座兩部分。底部為基臺,邊長八米,高三米有餘,為正方形的色基臺。整個基臺樸素大方,厚重堅實,平滑光潔。基臺上方是基座,為方形須彌式,四角有方形角柱做支撐。基座四面都刻有獅子、聚寶盆、寶珠等彩色圖案,四周邊緣雕有蓮瓣和其他裝飾圖形。

雙塔的上部為塔刹,高五米多,刹幹為白色,呈下粗上細的圓錐形,上有相輪十三重,每重相輪南北俱雕相同的五字梵文。刹幹底部收斂連接底座。刹幹頂端是由寶珠,日、仰月和蓮瓣傘(亦稱寶蓋)組成金頂。上面鏤刻著精美的花紋,每當江風吹過,就發出一陣嗡嗡嚶嚶的悅耳之聲,奇妙無比,美不勝收。後來,寶蓋不知何時丟失,一九七八年重新修繕時,又補配了一對。刹幹兩側從上到下,有兩條用木頭透雕出蔓草紋飾圖案的支柱,作為刹飾。

雙塔中間部分為塔身,塔身的底部是階梯式臺座,高約二米。東塔臺座為圓形三級,西塔臺座為方形四級。臺座四周刻有梵文,乃是佛教著名的“ 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有的專家解釋為“吉祥、幸福、長壽”,也有的專家理解為“祝願你像蓮花上的神一樣”。無論哪種解釋,都是吉祥美好的祝願。

臺座上方是覆缽形白色塔身,高約四米,上有八個獨角獸,嘴裏各銜彩色瓔珞。塔身南面各設一個佛龕,東塔龕門四周刻有雙龍飛舞,西塔龕門四周為花草環繞。據說,這兩個佛龕內各藏有本塔銅制鎦金模型,高約一尺有餘,小巧玲瓏,工藝精湛。解放初,被本寺一喇嘛登塔盜走。

衍福寺雙塔和影壁的建築之精美,展示了中華民族宗教建築的藝術風格,它和西藏的佛塔,呼和浩特延壽寺的漢白玉石塔,承德外八廟的琺瑯塔,北京北海的白塔,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衍福寺旁邊的新新湖,面積達700萬平方米,在其邊緣有漫長的古河岸沙堤,湖岸沙質細軟,沙崗上有萬餘株形態各異的古榆樹。

新新湖雙塔前約150米處是一天然沙崗,形如巨龍,崗上古榆林別致錯落,千姿百態。沙崗下是南湖漁場的一個天然湖,命名為新新湖,水面約5000畝,它與衍福寺,沙崗榆林構成了一幅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的畫卷。

雙塔前約150米處是一天然沙崗,環湖巍迤三公里,形如巨龍。崗上古榆錯落,屈曲嶙峋,千姿百態。崗下新新湖水面5,000畝,粼粼碧波,斜陽餘輝,登高遠眺,心曠神怡。這兩處景點與雙塔、照壁互為映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一行5人,踏雪走到起伏的山巒和沙丘的那一邊,聆聽當地老百姓講述當年發生在這裏的一些古老的民間故事與傳說。

相傳,康熙二十一年,即西元1682年,東巡來此小住的康熙帝被寺院周圍的山川景色深深感動,連口稱讚此處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兩年後,清政府向郭爾羅斯後旗撥付專項資金擴建廟宇,修建雙塔和影壁。從此,衍福寺引領全旗宗教事務,香火鼎盛,信徒熙攘。寺院有佛爺喇嘛一人,大小僧眾300餘人,整日香火繁盛,信眾絡繹不絕,特別是黃道吉日廟會期間,廟內更是鐘鼓鳴響,人頭傳動,數十裏內人流不斷。然而,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就是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群竟被解放黎明到來前夕,即1948年春天,被一場人為的火災吞噬貽盡。如今只留下形單影孤的雙塔和影壁。 康熙大帝,你的慧眼發現了衍福寺這塊風水寶地,並又撥款修建。你是宗教的忠實信徒嗎?還是以這種方式讓人民團結和自由?當人們信仰藏傳教的同時,也在信仰你。不是遊山玩水,是下鄉瞭解民情與民意,只因為與人民心連心,才使政權延續了很多年。當你離去的時候,一場人為的大火,是否燒痛你為民的心?假如你靈魂不死,再造第二個衍福寺。希望天堂裏沒有烈火,沒有戰爭和硝煙,沒有陰霾和邪惡。但是,人間的這把人為大火,燒走了眾多信徒,燒毀了寺院,沒燒毀的只是虔誠的叩拜和後人修建廟宇的理想,還有昔日衍福寺那宏偉壯觀的面貌。

衍福寺雙塔和影壁,不再是壓住龍頭的牆,它見證著朝代的興亡更替,印記著歷史的風雨滄桑。

在周圍還有他什海古城遺址、金代降州城大青山遺址、遼代皇帝行宮,三岔河、等等。

他什海古城遺址,位於民意鄉建民村境內,是遼代北府宰相蕭思溫的故里。蕭思溫的女兒蕭綽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中聽到的“親禦東戎,指麾三軍”的蕭太后,蕭思溫的孫女又被聖宗皇帝選為皇后,冊封為齊天皇后。他什海名稱的來歷生動的記錄了這位皇后的生生死死,榮辱血淚。

大青山座落在茂興湖畔,是金代降州城遺址。古今中外,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出河店戰役”就發生在這裏。據記載,遼代天慶四年十一月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伐遼,率精兵三千多人,由寧江州(今吉林松原寧江區)出發,乘夜急進,偷襲降州城,大敗10萬遼兵。至今,大青山上白骨累累,煙痕仍存,兵器殘塊俯首即拾。站在大青山上放眼望去,江天遼闊、綠樹成蔭、濕地無邊、景色怡人。

遼代皇帝行宮位於新站鎮古城村境內。行宮又稱“韶陽川行在所”。遼王朝的歷代皇帝在每年的春天必須到這裏進行“春捺缽”,即釣魚、打獵,召見北方部落的酋長們議政。自遼代中期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制度。每次“春捺缽”都要以皇帝釣到的第一條魚和打到的第一只天鵝搞一次“頭魚宴”和“頭鵝宴”。

三岔河,古稱”大口”,俗稱”陰陽界”,位於茂興鎮以南,以栗末水(第二代松花江)和黑水(嫩江)交匯而成,是第二松花江和嫩江的匯合處,形成松花江,由此叫“三岔河”。另外,在兩江匯合處形成了一條黑白分明的水線,所以,叫“三色水線”。這種現象,除黃河上的涇、渭河外,唯這裏所有,自古就有“南有涇渭,北有栗黑”之稱。

三岔河又是古盛京(今瀋陽)至愛琿之間古驛道的必經之地,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即1682年),康熙帝到此暢遊,留下了“源分長白波流迅,支合烏江水勢雄”的詩句。

咆哮的嫩江,依舊把叩拜的虔誠,向松花江訴說。看不到青銅器時期的遼代契丹人,金代的女真人,元代的蒙古人那刀光劍影的血淚,還有那“天蒼蒼,野茫茫”的淒涼場景,以及繁衍生息和躬耕糊口撲漁狩獵的畫面。因為已經被時光寫進了悠久的歷史,封存在人們的傳說和故事裏。當人們打開這本厚重而珍貴的佛教歷史時,那深藍而又燦爛的悠久文化,讓人們找到了先輩們生存的價值和後未來生活創造的含意。

景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二者渾然一體、遙相輝映,充分展示了肇源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自然的神工巧匠,在嫩江之尾左岸的大廟村雕刻了古老而又神奇的寺院(衍福寺)。雖然藏教先輩們已經離開我們久遠了,可是,他們靈魂的鐘聲仍然在敲響。

如今,衍福寺金剛喇嘛塔,為黑龍江省內所僅存,在北方邊境也是獨樹一幟。它融匯了蒙、汗、藏民族風格於一體。為研究喇嘛教及喇嘛建築的傳播及歷史淵源提供了實物遺存,是黑龍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處彌足珍貴的藏傳教實物和旅遊觀光的好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