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賴清德過境美國的「超前部署」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賴清德副總統將以蔡英文總統特使身分,於本(8)月12日啓程前往我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出席該國新任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的就職典禮。根據行程規劃,賴清德將過境紐約和舊金山。

依過去慣例,過境的意義,往往是對美關係的重要性,超過了「維護邦誼」。而賴清德此行之所以特別引發外界關注,一是他的身分不僅是現任副總統,而且是代表民進黨角逐未來總統大位的參選人;二是中美關係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性的敏感時刻,過境問題處理不當,「客人」就會變成了「麻煩製造者」。

因此,中共對賴清德此行會採取什麼樣的反應,成為各方聚焦的重點。

這個月適逢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 週年。去年8月2日她率團訪問台灣,被視為引發了1949年以來的第四次台海危機。對岸共軍在環繞台灣的六個海域,進行了實彈軍事演習,範圍部分且處於台灣本島周邊12海里之內。共軍並且發射四枚彈道飛彈穿越台灣上空,此舉甚至引發周邊國家的嚴重關切。

裴洛西訪台雖造成共軍機艦穿越海峽中線的「常態化」,但也促使拜登政府加強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包括拜登日前首次宣布將動用「總統提取權」(PDA),對臺灣提供3.45億美元軍事援助。美國國防部說,這是基於「臺灣的行動安全及敏感外交局勢」的考量。

中共一向反對台美高層互訪。2018年3月16日,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臺灣旅行法》,為臺美各層級官員互訪,打開了一道門。同年8月11日,蔡英文總統啟程展開「同慶之旅」,目的地是臺灣的兩個邦交國,巴拉圭和貝里斯,但引發關注的是她往返過境美國的洛杉磯和休士頓。這是《臺灣旅行法》生效後適用的首例,也突破過去我方元首在美過境時,不得視察僑外單位、不得參訪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的限制。

賴清德不同於蔡英文,蔡不提「台獨」,而賴則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因此,中共在言詞上對賴過境美國,必然展開較為強烈的口誅筆伐。對此,中共外交部和國台辦都已分別做出回應,聲稱「堅決反對美方以任何形式縱容支持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行徑,呼籲停止美台官方往來、停止升級美台實質關係。」

僅管如此,我認為在實際行動上,中共的軍事反應不會超過去年的裴洛西訪台事件,即不至於形成第五次台海危機。

第一,台灣高層過境美國和美國高層入境台灣,有不同程度的意義。對岸把「反獨」和「反外力干涉」,視為對台政策的當務之急;但在中共眼中,「台獨」是「內亂」,是屬於「內部矛盾」;而「外力干涉」則是「外患」,因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故屬於「敵我矛盾」。

與賴清德過境美國相較,中共目前最關切的反而是拜登政府的軍援台灣。例如,中共的「親密戰友」俄羅斯和北韓,此時都不約而同站出來講話。俄羅斯聯邦議會下院「國家杜馬」議長沃洛金(Vyacheslav Volodin)即於本月5日表示,聯合國必須譴責美國為台灣購買武器,因為這種「挑釁行為」,有可能引發涉及中國大陸的重大衝突;此外,北韓也不甘寂寞,異乎尋常地跟著起鬨,說法幾乎如同中共的「傳聲筒」。

第二,美國對賴清德過境的態度會影響中共的反應。據英國《金融時報》本月4日報導,美國和中共正在開闢新的溝通管道,以解決有爭議的問題,這是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凱瑞相繼訪華之後,美國對中外交工作的重點。知情人士透露,華盛頓和北京將成立2個工作組,專注於亞太地區問題和海洋問題,還有可能成立第3個工作組,專注於更廣泛的領域。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5日在推特表示,美中雙方外交官正試圖在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舉行場外「拜習會」之前,達成一些具體成果。美國國務院近日向中共外交部長王毅發出訪美邀請,但北京迄今遲遲未做出回應。

中共駐美大使謝鋒曾形容,賴清德訪美就是正向中美衝來的一頭「灰犀牛」,意味著這個事件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傷害,但卻是事先可以防範的。有陸媒報導,如果美方處理方式超出中共的底線,不排除中方會讓美方對王毅的邀請信,變成「廢紙一張」。因此,我認為美方對賴清德的過境,在接待和行程安排上,會格外低調,不讓外界產生「外交突破」的印象。

第三,站在蔡英文總統的立場,她希望民進黨勝選繼續執政,但不願見到在她卸任之前,兩岸關係會從目前的外弛內張,升高到兵戎相向的局面。因此,我認為蔡政府樂見《金融時報》日前提出的「疑賴論」,因為這對賴本人和他的競選團隊,有「警示」的作用。而且,我相信蔡政府的國安團隊,也會對賴過境美國的言行,進行「危機管理」。

最後,我認為中美都高度重視明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在此之前,雙方也都不希望見到台海出現突發事件而造成擦槍走火。這次選舉充滿許多不確定的變數,非中美任何一方所能有效掌握。因此,既使中美對台灣三個政黨參選人有好惡之別,但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做法,應是提供一個穩定的台海環境,讓台灣的選民能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看更多相關新聞
麻生太郎備戰論 鈴木馨祐:與岸田政府協調結果
吸引俄烏教訓!拜登脫鉤中國 因應台海局勢
紐時:中國軍方「逐夢」以飛機和船隻頻繁侵擾、試探台灣防衛並降低警覺性
國防部公布9架次共機擾台「直9」反潛直升機侵東南空域
看問題/中共軍演鎖定賴清德出訪?相距500公里「心理戰」大於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