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保台?拜登更趨向戰略模糊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接受《時代雜誌》專訪的內容,已於6月4日刊出。在專訪中,拜登親口表示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保護台灣的可能性;由於這是拜登自2021年就任以來,第五度針對「動用武力保衛台灣」親口做出描述,使不少學者先進認為,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在對台政策上已經從過去45年的「戰略模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詮釋,更趨向「戰略清晰」。

但實際上,拜登總統這次專訪的內容,非常貼近「戰略模糊」的基本精神。若將此次拜登接受專訪的內容,與前四次談到「動用武力保衛台灣」時相較,可發現這次拜登的發言,其實是五次中最審慎的一次。

當《時代雜誌》問及:「您(拜登)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您將動用武力保護台灣。這是什麼意思」?拜登在回應時,並不像以往馬上做出肯定的答覆,而是先強調「將視情況而定」;拜登等於表示並非只要中共武力犯台,美國就一定會無條件的動用武力保衛台灣。光是這段話,就已經與「戰略清晰」相去甚遠。

然後,拜登在進一步陳述前,先重申「美方政策是不尋求台灣獨立」,然後才指出「美國不會不保護台灣」的前提是,「若中方試圖片面改變現狀」。拜登的這種表述,當然會立刻讓人聯想到,「若台灣試圖片面改變現狀」、例如追求法理台獨時,美國未必會保護台灣。

這其實是華府長久以來,在兩岸問題上奉行「戰略模糊」的基本立場。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2021年4月29日在聯邦參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就公開表示美國改變「戰略模糊」,可能導致台更朝獨立邁進,還指出「這項挑戰日益嚴重」。

實際上,就連「中方試圖片面改變現狀」時,美國會如何行動?拜登的回答也反映出華府的政策優先順序:首先是「持續提供台灣自衛的能力」,接著是「與區域盟邦協商」,然後才是「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但又馬上強調「部署地面、空中和海上武力等,之間有所區別」。很明顯是不想被解讀為美國必定會派遣地面武力,因為這個舉動已經與實際參戰相去不遠。

相形之下,拜登總統前幾次關於出兵防衛台灣的表態,其實都非常直接、幾乎沒有提到任何的條件與前提。

至於拜登為何選在此時,如此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地釋出這些訊息,或許代表華府國安體系已經意識到,自己錯估了北京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對的反應,使台海的軍事風險明顯升高。

從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5月底於新加坡的「香格里拉」會談中,親口向中共國防部長董軍表示,「因緊急情況來電,我一定會接電話,我定然希望對方也會這麼做」;似乎顯示在5月23日至24日,中共舉行「聯合利劍-2024A」針對性對台軍演期間,中共國防部拒絕與五角大廈進行溝通。

中共國防部拒接五角大廈來電,一方面是表達對拜登政府的不滿;另一方面則是想透過具體的行動,讓拜登政府切身感受到,若華府在台灣問題上未能尊重北京的感受,雙方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護欄」,有效管控風險。

因此,拜登總統才會透過親口陳述的方式,增加對北京的嚇阻效果,避免北京蠢動;同時又在談話內容上,謹守「戰略模糊」之界線,除避免對台灣政府開出「空白支票」,也藉此向北京表示,美國仍會遵守舊金山「拜習會」時,「華府會管控台灣政府行動」的默契,希望北京也能回到「不大幅升高台灣海峽緊張情勢」的默契上。(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