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看展趣 徜徉「藝」世界

記者劉昕翊/專題報導

初夏展覽遍地開花,走進場館感受藝術日常。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國寶聚焦》、《方寸銘情》展覽,品味書畫雅趣;國立臺灣美術館《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呈現明清至戰後的美術鉅作;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博覽西洋繪畫史;臺北市立美術館《林木林》透過類比手段構築廣場森林。邀請國人在步調快速的生活中,放慢腳步,走進藝文場館,來趟藝文之旅。

故宮北院 領略東方美學

故宮北部院區《國寶聚焦》、《方寸銘情》皆展至6月23日;其中,故宮每季《國寶聚焦》皆選展一件書畫國寶,第2季展出國寶〈宋 李唐 炙艾圖〉,畫家以詼諧誇張手法,描繪走方醫使用燃燒的艾炷,為患者治療的場景,患者掙扎喊叫,顯得疼痛難耐,生動刻劃人物表情動作;《方寸銘情》則陳展清宮舊藏與各家捐贈印譜,包含,民國王壯為〈戊申題印拓軸〉、方介堪〈白鵑樓印蛻卷〉、江兆申《自用印印蛻冊》等篆刻印拓,將千古風華薈萃於方寸之間。

國美館 典藏本土書畫

《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起至7月7日推出,為奠基於2020年國美館委託的典藏研究專案,深入梳理明清至戰後60年代,橫跨約300年的臺灣書畫美學發展,內容以媒材分設「臺灣早期書法」及「臺灣早期繪畫」2大主題,共匯聚122位藝術家、147件作品展出,包含,黃水文的《南國初夏》、林玉山的《蓮池》等,藉此以建構1640至1945年左右臺灣書畫發展的重要體系。

奇美博物館 見證西洋巨匠真跡

感受東方文化後,民眾不妨也前往奇美博物館體會西方文化的薰陶。奇美博物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引進超級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帶來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荷蘭光影大師「林布蘭」、後印象派藝術巨擘「梵谷」等50位大師真跡,總計52幅原作,並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整理出4大單元呈現藝術史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盼透過大師所代表的不同時代與流派,引領民眾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認識西洋繪畫史超過400年的精華概貌;活動持續展至9月1日。

北美館動態森林 光影流動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第11屆「X-site計畫」於7月21日前,在北美館戶外廣場登場,由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將森林的恆常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動態建築空間《林木林》(Analogue Forest),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除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亦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而在動態互動層面上,柱體將隨著風力、雨水甚至人群的觸碰等外力,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於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且巨大的量體也將觀眾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分開來,並建構出一幅漫步在原本未存於此地的森林場景。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帶來50位大師真跡,總計52幅原作,引領民眾認識西洋繪畫史超過400年的精華概貌。(奇美博物館提供)

《國寶聚焦》展至6月23日,第2季展出國寶〈宋 李唐 炙艾圖〉,畫家以詼諧誇張手法,生動刻劃人物表情動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方寸銘情》陳展清宮舊藏與各家捐贈印譜,其中包含方介堪〈白鵑樓印蛻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展出林玉山的《蓮池》。(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展出黃水文的《南國初夏》。(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包含湯瑪斯.勞倫斯爵士於1825年創作的〈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英國國家藝廊提供)

《林木林》(Analogue Forest),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