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不敢的,公視來拍!救產業、救導演,「大叔」電視台如何搖身台劇質男?

新台劇榮景乍現,背後的產銷失衡危機也隨之而來。該怎麼做,才不會讓台劇復興只是曇花一現?

我們剛來(公視現址)的時候,這邊都是草原,也都沒什麼房子,真的是一片荒蕪、白手起家。」1998年就進入公視服務,現任總經理的徐秋華腦中的記憶,比25年的年資更加能代表她的資深。

20多年的時間,不只草原消失了、房子蓋起來了,公視推出的戲劇更從品牌形象調查的「無精打采的中年大叔」,轉變成「品質保證」。從《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到《人選之人-造浪者》等,許多強檔台劇背後都有公視的支持。

公視總經理徐秋華 圖/公視
公視總經理徐秋華 圖/公視

「其實最關鍵的,是政府給了比較多預算。」徐秋華很務實,沒有太多風花雪月就直接切入正題。公視身為公共電視台,預算皆由政府編列,在今年《公共電視法》草案修正前,每年預算為新台幣9億元,再加上自籌、銷售版權等來源也不過在15到20億元左右,還必須投入藝文、兒少、身心障礙等多元內容,預算相當緊繃。

而2017年文化部的「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帶來15億元的資金,讓公視投入22部影集、18部長片、18部短片,不只是產製數量遠超以往,更讓影視人才有了更多練兵的機會,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2019年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最好的案例,不只國際OTT平台搶購、創下台劇版權金10倍的紀錄,播出時收視率為同時段戲劇類第一,是叫好又叫座的台劇代表。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圖/公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圖/公視

爬梳社群熱門議題,孵育好劇沒商業「偶包」

《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另外一個新的嘗試,公視與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現為數位轉型研究院)合作,用爬蟲、數據探勘梳理並分析4G的錄音檔、逾70個超過140MB的文字檔、4萬筆社群媒體資料,找尋最合適的敘事角度。最終獲得了一些關鍵字包含死刑、社工、社會支援網等,「連編劇都問我,會不會太沉重、觀眾可以接受嗎?」徐秋華說,「方向對了,就讓編劇放手去做。我們沒有商業電視台的包袱,可以勇敢投資新的形式、新的議題、新的人才,這就是公視存在的價值。」

在台劇的投入之外,徐秋華認為,公視的任務應該是更深層的「影視人才培育」。

像是公視的「戲劇孵育計畫」,就是公開徵選劇本,並提供入選者劇本開發費用、劇本顧問與後續的媒合,為的就是讓編劇更無後顧之憂地把心力放在創作上,過去成功孵育的作品包含《火神的眼淚》、香港影帝黃秋生參與演出的《四樓的天堂》。還有行之有年的「公視學生劇展」,如《通靈少女》就來自學生劇展作品《神算》,或是首部台灣視角拍攝的二戰影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的作品《第一鮪》也是在公視嶄露頭角。

練兵才能打勝仗!挑戰天橋、斯卡羅大製作

另外,公視也投入商業電視台較少製作的「時代劇」,像是重建整個中華商場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有眾多外籍演員與戰爭畫面的《斯卡羅》,「對商業電視電視台來說,這都是很難賺錢的劇。但還是要給人才有練兵、練習大型時代劇的機會。如果商業電視台沒辦法做、不能做、不敢做,就是公視要做。」徐秋華說。

貓的孩子 圖/公視
貓的孩子 圖/公視

之所以把影視人才培育看得這麽重要,是因為徐秋華認為,台劇還在邁向「成熟產業」的道路上。唯有讓人才有更多發揮空間,證明台劇的能量,才有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打開台劇的活水源頭,「如果導演想要拍一齣戲,除了申請補助之外,另外一半的錢還要靠抵押房子,這樣的產業好像不太正常。」徐秋華說。

當產業健全了,更多人看到台劇的好,進而吸引更多元的買主,也能擺脫對國際OTT平台的過度依賴。

徐秋華強調,國際OTT平台有其重要性,是創作者面向國際的重要管道,「像是《人選之人-造浪者》的首播就是在Netflix,可以讓全球看見台灣的民主。國際OTT平台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戲劇這麽好看。」而好看的台劇背後,公視也推了一把,讓「公共電視」一詞,既是一種束縛,也是一種前進的力量。

公共電視

成立: 1998年
總經理: 徐秋華
投資、製作台劇: 《化外之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麻醉風暴》系列、《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與惡的距離》等。

責任編輯:蘇祐萱、謝宗穎

更多報導
【圖解】新台劇「拍1集3千萬」看齊韓劇、好萊塢!哪12部重磅IP最具典範?
《模仿犯》擠進全球Top10!瀚草卻喊不夠,殺進好萊塢要靠「二軍圍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