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風!這些年品牌商的閉環新政落得一地雞毛

線性經濟是歷經長時間的累積結果,而循環經濟是才剛起步沒有建構完整的體系。(圖片來源/pixabay)

你有沒有被品牌商霸凌的經驗?

只要你公司有做出口,十之八九你會點頭如搗蒜。幾十年來,被品牌商以資本主義為由進行的各種霸凌多得去了,但近幾年資本主義不那麼好使,於是品牌商武器升級,以永續為名,改推行三大新政:換再生低碳材料、節能減碳、閉環(Close Loop)回收。

綠學「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專欄前些時間著重在買綠電節能減碳,於是大家沒注意到材料新政造成的一地雞毛,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其中最惡名昭彰的閉環回收。

想推「循環經濟」你搞懂這4個問題了嗎?

大概是幾年前吃了〈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有幾種?歐盟專家告訴你如何看〉這篇文章的口水,有天某個品牌商把我找了過去,說他們覺得自己的產品量大,也有直營門市,決定要推閉環close loop,要我幫他製成循環再生產品。

所謂閉環的嚴謹定義是指一種生產和消費模式不會消耗任何不可再生的能資源,也不會產生任何廢棄物。在真正的封閉循環中,所有的產品都可以被回收、再利用或分解;所有使用的能源都來自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等。

品牌商當然不可能執行這麼嚴謹的close loop,在他們的想像中,只要把賣出去的產品回收回來進行拆解,再製成相同或不同產品繼續進行銷售,就比綠學院談的循環經濟還要厲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線性經濟是歷經長時間的累積結果,而循環經濟是才剛起步沒有建構完整的體系,品牌商是否確實清楚自己的產品生命週期結束(Product End of Life)後去了哪裡?想怎麼界定品牌預計達成的close loop目標?現行的回收如何有效回收分類?回收產品數量及頻率是否有效把關?

閉環回收新政三大挑戰:逆物流、規模經濟、成本

品牌商回答不了上面的問題,反倒用另一個問題回我:「你去幫我找啊,你不是再生料供應商嗎?」他認為只要找找再生料供應商、買買再生料、生產回收再製品,把關鍵問題都推到供應商身上,自己只要坐在家裡等別人找好回收料給我就好。

要創新必須建立在你有實力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逆物流實力,就沒資格談閉環。就拿我熟悉的塑膠逆物流來說,需反向推導由供應鏈末端整合各自的專長領域,從蒐集、拆解、分選、破碎、清洗(後處理去標、除層等)、造粒、檢測,最終透過配方開發升級,才能讓回收材料的應用有明確的歸屬與選擇。

魔鬼藏在細節裡,目前在建構逆物流的各項環節上都是一個個「坑」需要填滿,例如分選環節的精確程度,會影響後續回收材料的品質穩定性。目前大部分無法用機器分選的複合材料,只能透過人工來進行分選,例如參照國際ISO 1043要求在拆解部件上塑料類型的縮寫來辨識,進行更精確的塑料分類。另外像是移除金屬小零件、去除塗層等步驟,都需要逐步改善提升,避免塑料交叉污染,才能符合終端產品有害物質規範要求(RoHS、REACH SVHC)。

等到供應商真的找到回收料,品牌商又會來個神邏輯:「你們回收又不用成本甚至領政府補助,等於是垃圾變黃金,報價怎麼這麼高?」到這個階段通常大家已經吵成一團,供應商無論如何說服品牌商,都沒辦法破除「廢棄物應該物美價廉」的迷思,習慣線性思維的品牌商,忘了回收材料也需要規模經濟,需要持續精進回收技術及流程才能降低成本。

中國歷史5千年,歷朝歷代推行新政能算得上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和雍正新政,這兩者成功的共同點在於都是最高領導人親自領軍或督軍,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品牌商正是碳中和遠征軍的最高領導人,想要降低產品碳足跡成為綠色轉型的典範,選對路線,並和供應商強強聯手,堅持到底,才有機會成功。

本文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文作者為來俊吉,原文網址請點此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檔案瑰寶》華興中學與臺灣棒球傳奇
改《貿易法》為《貿易及投資法》 經民連版的新中資規範
精品陳設、細膩飲品到品茶體驗 必喝台中特色手搖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