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過後,誰是贏家?

前瞻過後,誰是贏家?

作者:單厚之

前瞻基礎建設條例過了!預算規模從原本的8年8900億,變成兩期的4年4200億。國民黨阿Q的用精神勝利法,宣稱自己砍了一半的預算,替人民看緊了荷包。

前瞻看似變成了兩階段,但行政院下週就立刻要開臨時院會,把特別預算送到立法院審查,一刻都不需要耽擱、一點都不需要思考,顯然根本就沒有任何調整的打算,預算的內容當然也是一樣。前瞻計畫連「換湯不換藥」都談不上,是湯也沒換、藥也沒換,只是分兩口喝而已。國民黨就歡天喜地、驕其妻妾,回頭向選民邀功。

不管是8年8900億還是4年4200億X2,軌道重大建設都是延續性的,頭洗下去了,就算最後預算追加兩倍,也得硬著頭皮做完。除非有人能跟柯文哲一樣,把一顆大巨蛋就這樣擺著不管;要不就看哪一年換黨執政,再成立一個「前瞻改革」委員會來「轉型正義」一番。但花下去的錢,肯定回不來的。

前瞻這一役,國民黨毫無疑問是輸家。自以為贏到了面子、對支持者有交代,但其實是裡子、面子都輸光了,還被選民看破手腳。年金改革和前瞻接連兩役,國民黨都戰得軟弱無力;換了個黨主席,還是一樣爛泥糊不上牆,讓人不抱任何期待。

民進黨當然是贏家,光看總統府喜孜孜感謝朝野立委的樣子,誰贏誰輸就很清楚了。在外界一片罵聲中,不僅順利過了《前瞻條例》,還讓國民黨心甘情願的一起揹鍋,果然是「最會溝通的政府」。

但民進黨贏了現在,能不能贏得未來,還是個問號。而人民呢?會是贏家嗎?

不必拿「天龍國」、「地鼠國」那一套來戰南北,講得一副不支持前瞻,就是看不起南部人的樣子。《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清楚的寫到,前瞻計畫是因為國內投資動能不足,所以要由政府帶頭強化投資動能,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能。但結果卻搞成一堆的軌道建設。

不用太多經濟學的背景就可以理解,前瞻原本該是由政府「帶頭」投資,帶動民間一起參與,共同促進經濟成長。但結果搞出一堆投資金額龐大、難以回收的大型公共建設。高鐵、機捷的例子已經很清楚,即便把場站開發收益全部納入,民間也還是玩不起這個遊戲,最多只能包一些政府的工程,加減炒一炒地皮而已。這樣的投資,跟所謂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生活趨勢」的目標,相差了不只十萬八千里。

就算不談「前瞻」,談「基礎」好了。交通、行的權利,應該可以算是「基礎」。但軌道交通是不是還算是政府必須要提供的「基礎」服務,恐怕就非常值得商榷。這個跟道路隨著服務人數、需求的不同,會分成高速公路、省道、縣道,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是高速公路。

就算要平衡城鄉差距、均衡區域發展,為何不把同樣的預算放在同樣地區的教育、就業、醫療、生態、下水道、老人安養等方面,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給地方一些釣竿呢?為什麼非要選擇做軌道建設呢?

有些人端出蔣經國當年的話,「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來替前瞻的軌道建設辯護,認為只要建設先行,需求就會慢慢跟上。

沒有那麼多人、沒有那麼大的需求,卻非要比照大都市、人口密集區,蓋一樣大、甚至更大的硬體建設。台灣這麼多的蚊子館,難道不都是同樣思維下的產物嗎?

前瞻搞到今天最大的問題在於,明明出發點是一個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的東西,但規劃時卻不講究對經濟成長的效果。政府匡出了一個可以負擔的總額,但是自己又沒有明確的方向,就讓地方政府提出計畫來填滿,然後就騙自己能夠達成預期的效果。

對地方政府而言,天上難得掉下來一筆錢,「花得越多、賺得越多」,即便自己還是要相對提撥一部份,但不獅子大開口才是傻子;錯過了這次,可能永遠沒有下一次。結果自然是優先買最貴、最炫、而未必最需要的東西。每個地方都要軌道建設,面對質疑則都以民粹、藍綠、天龍等民粹、對立的方式來回應。

軌道無論建設、維持都是嚇死人的昂貴,營運最久的台北捷運,基本上只有台北市內的路段能夠獲利,出了台北市都賠錢。北捷日前才宣布,雖然運量不斷成長,但運輸的本業是賠錢的,還是靠商店出租、廣告等等在補貼運輸的虧損。高捷、機捷的狀況就不用說了,想要打平根本就遙遙無期。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預算法》的舉債上限,讓政府還能夠舉債來投入建設、刺激經濟。反過來說,如果無法達成刺激經濟的效果、增加政府的稅收,結果就是政府財政進一步惡化,債留子孫。

台灣地方政府缺乏財政紀律不是一天兩天,所有首長都有債多不愁,真的不行就向中央伸手的僥倖心理。但正如前面所言,軌道的維持成本很高,絕大多數的地方是蓋不起、更養不起,就像台中的國家歌劇院一般,好不容易蓋好了,卻送給中央管理。今天因為中央買單,所以蓋了捷運、輕軌,但結果卻會造成地方財政更大的負擔,進一步擠壓地方其他的建設和施政。

這就好像是兒子要老爸買了一台酷炫的跑車,自以為賺到了一個大禮,但自己根本就連停車、保養、油錢、折舊都負擔不起。跑車養不起還可以賣掉,軌道建設養不起卻根本無法處理。

更嚴重的是,買跑車的這筆錢,是中央政府這個「爸爸」,刷爆了信用卡、能夠借到的最後一筆錢,中央再也沒有更多的能力,能夠幫地方「不肖子」還債。即便中央跟地方能在炒地皮上賺到夠多的錢,來支應建設的經費;但軌道的營運是無底洞,最後還是難逃中央、地方、人民三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