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理賠恐絕跡 對民眾將造成深遠影響 實支型住院醫療險的改革方向

假設金管會「不溯及既往」為真,未來實支型醫療險市場,恐怕還會出現滿大的問題及亂象,需要靠政府官員的智慧因應,才可能化險為宜。(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2023)年年底,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在例行記者會證實,未來實支實付醫療險將朝損害填補原則進行改革,即各家保險公司理賠總額以保戶實際支出為上限;現行規定投保限額3張,未來新制上路,將回歸各保險公司核保機制把關,並在理賠加入損失分攤機制。

蔡火炎解釋,未來保險公司新保單將落實損害填補原則,但在新制前賣出的實支實付醫療險,還是會按原先契約約定及理賠原則處理,換言之,新制並不溯及既往舊保單。

在此一新聞曝光之後,照例保險通路出現一波搶買副本理賠保單的浪潮,保誠、台壽等多家壽險公司陸續下架相關產品。台新人壽則在4日晚間,也發文通知保經代通路,將從9日起,調整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核保規定,只能當「第一家」,也成為本波停售潮中,第6家更改規定的公司。

目前來看,市面上能接受醫療收據副本理賠的,只剩安聯及台銀人壽。一旦這兩家之後也跟進停售,或更改投保條件,副本理賠恐將絕跡。且據了解,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對於實支型保單的「內規」普遍是:只接受「一正本、一自負額」。

也就是說,保戶若已經買過一張正本理賠,以及一張有自負額的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就再也買不到任何實支型保單了(目前可能剩下團體保險有副本理賠的機會)。如此一來,當副本保單全數停賣,對於民眾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嚴重的。因為,他們將買不到任何實支型醫療險,包括「正本理賠」的保單。

更重要的是,根據業者實務經驗,假設金管會「不溯及既往」為真,未來實支型醫療險市場,恐怕還會出現滿大的問題及亂象,需要靠政府官員的智慧因應,才可能化險為宜。

在實際提出最佳改革方向之前,勢必得先釐清一下:為何實支型住院醫療險必須改革?整體來說,其理由有二:其一,是目前及未來的醫療費用會不斷地爆增,保險公司相關保單的虧損持續增加(據媒體報導,部分保險公司的損失率近7成)。

且其二,現有舊的實支型保單商品內容,早就是「不入流」了。例如像是最近一直在爭議的「門診費用並不理賠」等,已嚴重不符一般大眾的實際需求與期待。

不溯及既往下,不論新、舊保單未來理賠都會有問題

但是,媒體報導金管會的「不溯及既往」做法,卻極有可能衍生出以下兩大問題:

首先,如果不問新、舊保單,全都採取金管會所規劃的「損失分攤機制」,會出現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過去儘管有不少保險公司,推出「可副本理賠」的實支型住院醫療險。

但是,仍有幾家大型公司,非旦只接受「正本」理賠,且只願意「當第一家」(例如富邦、國泰及南山)。也就是說,過往保戶若要買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第一家必須跟這些公司買;之後,保戶想要買其他家的實支險,保險公司也不會管。

但如果保戶,已經買了其他家公司的實支型保單,不管是不是正本或副本理賠,這些公司在核保時,都一律「拒收」。就算保戶「騙」過保險公司的查證。未來在實際理賠時,由於保險公司規定申請理賠一定要「正本」,理賠之後原正本收據也不會退還,保戶就只能拿原收據的副本,去向其他「可收副本」的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正因為有幾家保險公司,要求實支型保單申請理賠時「必須使用正本且不退還」,所以,未來假使新制「不溯及既往」,保戶由於只能買到「正本理賠」的保單,理賠時也會面臨「無正本可以向第二家公司(新買保單所屬公司)申請理賠」的窘境。

其次,據了解,在民國107、108年間,各保險公司是因著監理單位「默許」,但非「白紙黑字」的行政命令,而確定了由業者自行評估風險及自律的「副本理賠可買3張」的遊戲規則。

但是,就算未來法規「不溯及既往」,過往銷售「可副本理賠」保單的公司,特別是損失率超高的幾家,在「保戶所買舊保單仍然有效(可申請理賠)」之下,仍舊難以達到「止血(降低損失)」的目的。

正因為「不溯及既往」有以上兩大問題,就有業者私下建議:

首先,全面回歸「損害填補原則」的「只能以正本申請理賠」,對於過往買到副本理賠的保戶,假設保險公司原本在精算上,就有考量「副本理賠」的風險值,就應該退還該部分的保費。

其次,針對過往銷售「理賠只限正本」的保險公司,監理單位亦可要求其更改契約,並要求其加入所有新、舊保單的「損失分攤機制」。因為目前依法,主管機關是有權利,透過發佈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保險公司修改契約條款理的保障內容及費率。

新制保單理賠採「均分法」,會比「按投保比例分攤法」更簡便

最早在「全部正本收據理賠」時代,保戶會先挑一家公司申請。當實際醫療收據的金額,超過第一家的投保金額上限之後,保戶會再拿著第一家保險公司所開具的「差額給付證明」,向所買的第二家,或第三家保險申請理賠。

據曾經幫客戶進行理賠的保險從業人員表示,過去曾發生不少,第一家業者「不想先賠(可以降低自家保險公司「出險(理賠)」機率,相對增加其他家公司「出險」)」,就出現「儘量挑保戶毛病」或「只願按日額理賠」的情形。

這位從業人員分析,正因為以上的情形,也是市場上後來會開始出現「副本也可理賠」的「融通理賠」興起原因。這位業務人員進一步表示,當市場「只收正本理賠」時,民眾便會傾向選擇「理賠最阿沙力、理賠快速」,且「公司品牌大」的保險公司。他認為,「可副本理賠」實支型保單之所以流行起來,也與「中、小型保險公司可藉此創造保費收入」的求生方式密切相關。

不過目前,各保險公司都還在引頸好奇,主管機關將如何訂定「損失分攤機制」的遊戲規則?一般來說,損失分攤有兩種方式,一是「均分」,另一則是「按保戶投保金額比例分攤」兩種。

有業者私下表示,由於各家保險公司推出的實支型住院醫療險,保額及內容都天差地別。所以,儘管「按保戶投保金額比例分攤」可能較為公平,但採「均分法」,實際施行起來恐怕才會更加容易及簡便(請見下表舉例)。只是,投保限額低的公司(例如下表的「甲公司」),恐怕就會「非常不樂意」了。

期望保單內容更多元化,例如將門診納入

金管會雖然有心,想對「可副本理賠實支險」的亂象進行改革。但前面已經提及,在醫療新科技日新月異進步之下,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入流(不符合民眾實際需求與期待)」。也就是說,金管會若有心改革,不能只是改「副本」理賠一項而已,而應該要針對實支型保單,進行大刀闊斧地「翻新」才是。

有關「實支型保單不符民眾需求」的內容,除了前一陣子談的「門診醫療不理賠(只限住院理賠)」外,更重要的是:現有實支型保單都有「理賠上限」,並不是真的「民眾實際花費多少,保險公司就理賠多少」。且更重要的是:各保險公司的「限額」,對照現在目前基本手術30、50萬元,以及癌症新藥動輒百萬元起跳的現實,根本就是「嚴重不足」。

儘管近幾年,各保險公司也開始推出所謂「有自負額」的實支型保單,但仍不免有其問題:首先,理賠還是「只限住院」。所以,假設民眾非住院,而是在門診所進行的花費(事實上,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很多新式手術及用藥,都是在門診進行),很難申請理賠金。其次,最高限額也不多,多半只有幾千到數萬元而已。

最後,也是更重要的是:假設日後採取新的「損失分攤機制」,由於這類「自負額」保單,就只賠「超過自負額」的部分,保戶的醫療收據只有在「超出自負額」之外,才會獲得理賠,業者預估這類保單,將會因為不受民眾青睞(多數小額醫療支出,恐將無法像之前那樣獲得「回收」)而「漸漸被逃汰」。

建議用「健保替代保單」取代所有現行保單

據了解,民國82年全民健保上路之前,國內是有一些保單,有將「門診給付」納入保障之中。為了避免買了這類保單的保戶,不願意納入全民健保,當初監理單位也是以一紙行政命令,就要求這些保單將「門診給付」剔除在外。

所以,為了讓實支型住院醫療險「跟得上時代潮流」,並且避免以上「不溯及既往」的問題,業者認為金管會若真有心,想徹底改革實支型保單,大可用一紙行政命令,讓所有現有舊保單「停賣」,同時讓所有有買實支險的保戶,以「不需體檢」的方式,直接轉換到新的「健保替代」型新保單。

簡單來說,這種「健保替代」型的實支型保單就是:「超出健保理賠給付」的部分才有給付,且門診費用也可理賠。但是,為了避免保險公司的理賠風險「無限大」,以及保費精算的方便,也同樣得訂定一個「理賠上限(限額)」。

舉例來說,一張保單設計成「門診自負額1萬元,最高限額3萬元;住院及手術雜費自負額2萬元,最高限額20萬元(實際設計時,限額也可以再提高,但保戶所繳保費,也會同時增加)」時,若保戶扣除健保給付後,實際醫療費用是「門診3萬元、住院10萬元」,則可以從這張保單,分別獲得「門診2萬元」,以及「住院8萬元」的理賠金。

可以這麼說,這種「健保替代」型保單,在當前健保財務危機,自費醫療已經成為不可逆趨勢之下,的確能夠同時符合民眾,以及醫界與健保署的期待(因為),很值得有心改革的金管會官員們參考。

當然,也許會有人擔心,假設健保替代保單推出後,往昔那些「日額型」住院醫療險、分次給付型的癌症險,或是一次給付型的重大疾病險、癌症險,會不會就此「乏人問津」?

對此,深耕客戶的業者則表示,由於以上幾種保單,與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的給付範圍並不相同,想要尋求不同健康保障範圍的保戶,還是會有投保的需求的。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生育政策PK》柯文哲開放代理孕母、賴清德改善托育環境、侯友宜三胎百萬房屋補貼
藍綠白決戰高雄》選前黃金週超級星期天三軍對壘 民進黨主場優勢催動逾10萬人回防
藍綠白決戰高雄》侯友宜偕藍營大咖現身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痛批民進黨迫害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