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首株合成嗜甲醇菌 中研院:開啟碳循環新可能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成功讓大腸桿菌單純利用甲醇就可以生長,為碳循環開啟更多可能,研究成果於本月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代表性期刊《細胞》(Cell)。由左至右分別為所屬廖俊智團隊的文章作者:榮昕緯博士、博士生陳育孝、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博士生崔昭胤。(林芊妤攝)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成功讓大腸桿菌單純利用甲醇就可以生長,為碳循環開啟更多可能,研究成果於本月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代表性期刊《細胞》(Cell)。由左至右分別為所屬廖俊智團隊的文章作者:榮昕緯博士、博士生陳育孝、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博士生崔昭胤。(林芊妤攝)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成功讓大腸桿菌單純利用甲醇就可以生長,為碳循環開啟更多可能,研究成果於本月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代表性期刊《細胞》(Cell)。由左至右分別為所屬廖俊智團隊的文章作者:榮昕緯博士、博士生陳育孝、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博士生崔昭胤。(林芊妤攝)

面臨全球暖化未來,利用改造基因讓生物協助處理溫室氣體的生物工程,可能是一個解方。中研院日前召開記者會,宣布近期創造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利用基因改造,成功讓大腸桿菌單純利用甲醇就可以生長,甲醇則可以由溫室氣體轉化而成。未來更可能達成讓細菌藉由代謝,轉化甲醇來產出藥品、燃料等高價值產品,為碳循環開啟更多可能。這項研究成果於本月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代表性期刊《細胞》(Cell),被審查委員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獨步全球關鍵:生物工程技術讓細菌能在甲醇中存活

這項研究是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進行基因改造,共花費了四年。廖俊智表示,甲醇進入一般細菌,會讓細菌中的DNA和蛋白質糾纏產生毒性,而讓細胞死亡,團隊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透過更嚴密的基因調控解決這個問題,順利讓改造後的細菌能在甲醇中存活,而且還能以甲醇作為唯一的食物來源。

廖俊智說明,大腸桿菌在過去幾十年已被研究很多,大腸桿菌通常以糖作為「食物」,透過生物轉化,產出像酒精等生質能產品。他表示,自然界中其實存在天然的嗜甲醇菌,但改造不易,因此團隊轉向科學界已研究透徹的大腸桿菌尋找答案。

人工努力加上細菌「給力」世界第一株吃甲醇就可以長大的大腸桿菌誕生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陳育孝強調,以甲醇取代糖,不只有望減緩溫室效應,也可以降低約25%的原料取得成本,又不需和糧食需求搶資源。

陳育孝分享,這項研究最困難的是讓細菌往「對的方向」進化,耗時也最長。他解釋,實驗初期大腸桿菌還沒辦法只利用甲醇就存活,因此團隊不斷調整給予細菌的「食物」,透過變換糖、胺基酸、甲醇的比例,再搭配人工「編寫」細菌的基因,讓細菌慢慢往團隊「想要」的方向進化。

他表示,雖然一開始的基因由團隊「編寫」,但其實後期需要靠著細菌自己慢慢進化,自體改變基因,才能「長成」團隊想要的樣子。研究中的這株細菌就是靠著這樣的過程,花了半年才終於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