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死而復生」瘋狂烏龍,最忙亂的竟是他們

近日,一代巨星劉文正「死而復生」的烏龍爆料攻占新聞頭條,全球華人社會一片譁然,也忙翻一群媒體記者。不過,最忙的,還有這群人——維基百科的編輯志工。

一代巨星傳奇、老牌全方位男藝人劉文正,近日又頻頻攻占新聞頭條!只不過,他既沒有復出,也沒有要重操主持唱片公司的舊業,這次竄上熱搜的竟是「劉文正死了」的烏龍爆料。

劉文正維基頁面,三天爆湧150則編修條目

一開始,先是劉文正的前經紀人夏玉順表示,劉文正因心肌梗塞病逝於美國,劉文正的演藝圈好友、徒弟們紛紛發出悼文,甚至有人在鏡頭前哀悼落淚。沒想到峰迴路轉,劉文正的親友出面闢謠,指出劉文正仍在世,夏玉順因此再度出面更正。

夏玉順改口,劉文正確實曾在去年11月、生日之前發生心肌梗塞,但好在救回來。那為何對外爆料死訊?夏玉順說,這是因為要劉文正要躲避復出邀約,因此要夏玉順對外放出假消息。

劉文正高齡九旬的阿姨也對外澄清,表示近日接獲劉的報平安電話,他人沒事、正在菲律賓。

種種消息反覆、資訊來回更正,不僅讓各界霧裡看花、深感錯愕,也苦了奔走查證的媒體與粉絲,一時間不知該哭還是該笑?還有另一群人也在勤奮的工作,他們就是維基百科的編輯們。

打開維基百科,劉文正的條目中,已經出現了「身故傳聞」的章節,編輯們仔細地介紹事件發生的始末,還附上了11則以上的相關資料作為佐證,既維繫了更新速度,也能顧及品質,若發生問題時還能夠針對附上的資料追本溯源。

仔細回溯編修歷史,從2月15日消息爆發以來,當天清晨6:40就在劉文正維基專頁上,出現逝世欄目,還載明忌日是2022年11月12日,逝於美國。之後就是一連串的人生回顧、名人緬懷等訃聞編修。

一直到隔(16)日,各路人馬出面闢謠、夏玉順正式改口之後,「死而復生」新聞竄燒,維基也瘋狂編修各種最新進度。算一算,從2月15日清晨至2月17日深夜,劉文正的編修條目三天爆湧約150則、超過30位編輯共同參與,可想見維基後台的忙亂。

在烏龍死訊之前,劉文正頁面並不算熱夯,事件之前的最新編修停在2022年8月18日,只是一些基本資料的字句微調。

維基集體創作,你也可以參與編修

每次Google搜尋結果中,維基百科的頁面總能名列前茅,無論是新聞、歷史、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名人傳記等,我們總能在維基百科上找到答案。

你可曾想過,是誰在背後撰寫這些條目?其實,就是跟你我一樣的人們。不求回報、沒有辦法替自己的履歷加分,但是這群維基百科的編輯們,還是不分晝夜的編纂著各式類型的詞條,替人類的文化打下基礎。

誰在寫維基百科」的頁面中提到,不用經過任何正式訓練,也不論年齡及背景,只要願意為這個線上的百科全書留下一些痕跡,都能夠參與編輯。

根據SimilarWeb的統計,今年(2023)1月維基百科的網頁造訪量在全球排名第6、台灣排名第10,可見網友的愛用。當然,作為閱讀量如此龐大的網站,也有一定的規範存在。

根據統計,2023年1月維基百科的網頁造訪量在全球排名第6、台灣排名第10。Unsplash by Oberon Copeland @veryinformed.com
根據統計,2023年1月維基百科的網頁造訪量在全球排名第6、台灣排名第10。Unsplash by Oberon Copeland @veryinformed.com


維基百科強調上面的內容必須是可供查證的,不能讓編輯恣意地加入自己的觀點,也因此編寫上鼓勵作者註明引用來源。遇到有潛在爭端的爭議性詞條,例如政治相關的內容,維基百科上提供編輯標註的功能,可以在詞條上寫清楚人們對於該觀點沒有共識,存在爭議。

若是出現嚴重的爭吵或者條目遭人惡搞,例如先前具有補充役身份的台灣旅美棒球選手張育成傳出婉拒經典賽,球迷不滿其行為,將他的維基百科條目加上「逃兵」。世足賽給出爭議判決的裁判、李榮浩捲入楊丞琳發言爭議時、《華燈初上》熱播時,相關條目都被惡搞修改過。對此,維基百科也有保護的功能,最高等級限制僅有管理員才能編輯頁面,以免讓讀者無所適從。

如果想要貢獻一己之力,其實沒有門檻,只要註冊後,接著在維基百科中搜尋你有興趣的詞條,點擊進入後編輯即可。若是還沒有其他人編寫過,你可以自己創立詞條。若是先前不具備相關經驗,可以先到新手入門區,上面有寫出對於編輯的要求。

根據維基百科的統計,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有133萬多則條目,已經累積了7500萬次編輯。註冊的編輯則有331萬人,不過30天內有活動紀錄的僅8000位左右。

請ChatGPT解答疑難雜症?人類的維基百科更好

維基百科讓我們不用花錢買資料庫,也不用添購百科全書,就能接觸知識,而這恰巧就是維基百科的宗旨: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有著這樣一群人們,無償的透過書寫,樸實中立地刻劃出我們的璀璨文明,我們感謝這些參與「集體創作」的編輯。當人們想要上網找答案時?他們的貢獻結晶,肯定比ChatGPT的AI回答更好。

然而,對於「大明星之死」的重磅訊息,希望未來相關人士能詳加查證再發布,不要又成了另一種驚世駭俗的「集體創作」。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創辦人被譽為「21 世紀的古騰堡」!維基百科如何「不收費」仍維持營運?
谷歌強推聊天機器人Bard,對決ChatGPT
ChatGPT要付費了?學生與上班族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