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達成WHO清除子宮頸癌目標 專家籲擴大抹片年齡、加篩HPV

根據國內研究發現,三十歲以上女性仍有將近二九○萬人子宮頸抹片篩檢頻率不足,顯示現行的篩檢政策出現破口,也成為我國消滅子宮頸癌的瓶頸。對此,台癌與專家們參考澳洲與新加坡等國際成功經驗,提出台灣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轉型的短期計畫建議,二十五至二十九歲予以抹片檢查;三年內有做過抹片檢查者,每三年一次HPV篩檢或抹片檢查;三十歲以上未曾篩檢者,建議同時接受HPV篩檢與抹片檢查。

WHO從預防、篩檢與治療方面著手,提出二○三○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的「九○-七○-九○」目標,也就九十%女孩在十五歲前完整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七十%女性在三十五歲前及四十五歲各接受一次高效能子宮頸癌篩檢、九十%確診子宮頸癌的女性能得到治療及照護。

台灣臨床細胞學會監事、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解剖病理科醫師王業翰表示,國民健康署二○二一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三十六歲以上且超過六年未篩檢的女性接近二九○萬人;而依國健署政策三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的三○至六十九歲女性僅約五成左右,顯示抹片政策的保護網出現破口。若要達成二○三○加速清除子宮頸癌的WHO目標,台灣應加速篩檢政策轉型,導入新的檢測技術,推動「一抹二篩」,也就是抹片檢查與HPV篩檢,及早在癌前病變前揪出高風險族群,實現子宮頸癌清零目標。

東亞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表示,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二○二一年台灣罹患子宮頸癌的二○至二十九歲女性共四十一名,其中高達八十七‧八%不曾接受抹片檢查,都是因症狀就醫後直接切片而確診,顯示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僅要關注目前公費補助的三十歲以上女性,年輕女性的篩檢也值得重視。

目前許多國家像是新加坡、泰國、澳洲、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都已經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的重要策略,幫助彌補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不足之處。賴瓊慧表示,現行子宮頸癌篩檢政策「加入HPV檢測」勢在必行,但仍須找到最適用於台灣的模式。篩檢政策可應用大數據和精準醫療,針對不同年齡、風險和屬性的族群,制定不同的篩檢策略或試辦計畫,以滿足不同族群子宮頸癌防治的需求。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王鵬惠表示,超過九成的子宮頸癌與HPV長期感染有關,正常細胞從感染到轉變為癌細胞,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抹片主要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發生癌變;HPV檢測可以偵測婦女是否感染高致癌型HPV病毒,提早對癌前病變的高風險族群發揮「吹哨」的警示作用。如果HPV檢測評估為高風險族群,特別是HPV十六、十八、五二、五八、三三型者,後續應強化追蹤與治療流程,避免等到抹片發現癌症才處理;如果HPV檢測評估為低風險族群,則可以延長抹片篩檢追蹤的時間,讓省下來的篩檢資源做更精準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