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化的青鳥行動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520後,這個國家沒有好消息。賴清德無意撥除新國會的烏雲密布,更自降總統高度,加劇對立。針對國會改革法案而集結的「青鳥行動」,能否如同318學運築成當下國家政治的分水嶺,亦或淪為民進黨的民粹武器,衝擊賴政府追尋的歷史定位?

10年前,筆者曾在濟南路與眾人齊聲高喊「拒絕黑箱、退回服貿」的聲浪裡,摸索政治與現實的衝突;7年後,與北市萬華北中正的青年戰友推動公民罷免林昶佐。當時林昶佐在疫情期間辜負選民託付,自甘淪為掌權者的馬前卒。從罷免制度的核心視之,丟棄代表性是民意代表的直觀失職;反觀今時,部分激進的青鳥喊出罷免甫就任不到半年的立委,起因不僅是出自政治立場相異,更摻雜個人政治情緒,致使青鳥容易變質成政治鬥爭工具,與其標榜的公民集結愈發背道而馳。

走過實作,深知罷免制度的政治涵義,如同《刑法》屬最後手段的地位一般,不應輕易被啟動,因為罷免必然帶來相對應的政治動盪,要避免其成為政治攻防的擂台。此刻的國家,對外區域局勢險峻,於內朝小野大、各黨不過半,更顯得「動盪」是當前市井最不可承受的危機。

就在國家最需要賴清德「團結」之際,民進黨選擇扭曲罷免制度的宗旨,追逐個體政治私利,幾近完全劣幣化的青鳥行動,體現出民粹政治在歷史洪流裡最被唾棄的樣態。

我國的政治環境相對成熟,足以在既有體制內解決國會改革法案所延伸的各項爭議。包括行政權的覆議特權、司法權對憲法的守衛,都尚屬憲政制度的正常範疇;法治難免不完美,但深信中華民國憲法的韌度,仍可扮演國家發展的基石。

公民集結意識的擴散,當屬民主社會的新階段。惟在民主發展的進程,挾民意成果以令民粹,不但是民主制度的重大威脅,此舉若是由執政當局刻意為之,可謂獨裁政權的預備犯。

賴清德應該盡早自覺,自己除了是民進黨主席,更重要的身分是中華民國總統,是國家大船平穩行駛的最關鍵舵手,但徇私罷免的奪權行徑,終將裂解新國會福國利民的道路。

或許,對民進黨與賴政府來說,依然充斥對過往完全執政時期橫行無阻的回味,面對新民意的到來,毫無肩扛百姓福祉與國家建樹的意願。賴總統若繼續把國家穩健的責任,任意棄置且堅持不願拾起,坐實最快跌破民調基本盤的國家元首,丟失團結治理國家的正當空間,恐將非賴清德莫屬。(作者為公民團體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