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褐林鴞寶寶 原來是健康小男生

研究人員透過蛋殼殘留血液化驗,確認褐林鴞寶寶為男生。(圖/台北市動物園提供)
研究人員透過蛋殼殘留血液化驗,確認褐林鴞寶寶為男生。(圖/台北市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褐林鴞寶寶,在人工孵化後出生已滿 1 個月又 19 天,而寶寶的性別也在今日正式揭曉!研究人員透過蛋殼上殘留的血液進行化驗鑑定後,確認褐林鴞寶寶是個小男生,且在專責保育員們悉心照料下也日漸茁壯,現在已能自行站立、行走或拍拍翅膀,模樣相當可愛!

褐林鴞是台灣貓頭鷹家族中,體型僅次於黃魚鴞的大型貓頭鷹。因個性機警、行蹤神祕,學者不太有機會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對於牠們野外族群的分布和生態習性等了解十分有限。動物園表示,褐林鴞的公母鳥不易由外觀分辨,研究顯示目前全球大多貓頭鷹,雌鳥體型較雄鳥大,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逆雌雄二型性」RSD,推論是因應育雛實的分工而演化的結果。


褐林鴞寶寶在尖爪輔助下已可牢牢站在木樁。(圖/台北市動物園提供)

孵化初期通常由鳥爸爸負責捕捉獵物帶回巢中,交由鳥媽媽以尖銳的喙,將獵物撕成小塊餵雛鳥,待雛鳥長大些,鳥媽媽才會共同加入捕捉獵物的行列,因此當公鳥的體型小較輕盈時,有利於飛行;而母鳥的體型大能囤積較多的能量,有助於孵蛋及育雛。因動物園是首次以人工育雛方式照養褐林鴞寶寶,初期都維持每日定時定量餵三餐的頻率,直至褐林鴞寶寶滿月前,才改為一日餵兩餐,並開始逐步訓練雛鳥自行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