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災秀何時休?

◎ 毛奇

台灣雖然叫做寶島,但其實是自然災害頻仍的島嶼,除了每年固定發生的地震與大小颱風,隨著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增加,近年來,100年、200年降雨頻率的超大豪雨也時常出現,伴隨而來的山洪爆發、土石流、淹水,更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與生活作息。

照片來源:中央社
照片來源:中央社

上週,許多人就領教了什麼是超大豪雨的威力,多處氣象測量站測得的數據紛紛打破紀錄,其中,單日降雨量最多的測站為新北市的三芝,單日累積雨量達645.5毫米,為新北市21年來梅雨季的最大降雨量;

從6月1日凌晨12點至3日晚間10點45分,高雄市桃源區降雨更高達誇長的1242.5毫米,豪雨後各地災情頻傳,梅雨鋒面造成的傷亡與經濟損失,竟不小於颱風,讓人不得不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對尋常百姓、上班族來說,天災來臨時除了擔心身家性命,還要注意上班上學動向;但對政治人物來說,要煩惱的則是天災當下、天災過後,要不要勘災?又該如何勘災?

台灣一直有勘災政治學的爭論,勘災其實是一門專業,在台灣卻成為一種民粹,雖然政治人物時常出現在各種災難現場,抱歉的是,我們通常看不到政治人物到災難現場勘災有何實益,反而是藍綠政黨與政客互相攻訐辱罵,以及把勘災當成「濕背秀」的政客,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梅雨災情中,充分把握演出機會的當屬時代力量的黃國昌委員,黃委員在豪大雨來襲時,不撐傘、不穿雨衣就前往勘災,「濕背秀」吸睛笑果十足。

雖然有選民擔心黃委員淋雨感冒,但也有不少人不留情的批評根本是在作秀,嘲諷「初夏那場會勘,只有我忘記帶傘,雨淋在我身上,選票又多了一些」、「有種東西叫雨衣,7-11有在賣,推薦買49元的不黏身」,但黃委員沒有憂讒畏譏,事隔一日,穿著同樣裝扮,爬土堆、踩爛泥,勘災更加賣力。

除了勘災秀外,政治人物要不要勘災?何時去勘災?勘災時要停留多久?也都是學問,對藍綠政客而言,他們的標準就是沒有標準,通常是在野時批評執政黨救災不力、勘災來遲,執政時又說停止口水、專心救災,差別只是執政在野雙重標準而已,沒有誰比誰高明。

其實,有沒有真的勘災,並不是重點,對藍綠政客來說,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勘災時有沒有被媒體報導?認真的身影有沒有被選民看到?勘災時留給選民什麼印象?

然而,這真的是人民要的結果嗎?從災難來臨、勘災、到復原,我們又記取什麼教訓?我們要大聲質問政黨與政客:

一、投入大筆治水預算究竟有沒有發揮成效?為什麼一雨就成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問題出在哪裡?政黨有何具體對策?

二、請問政治人物,你們在救災現場指手畫腳一番,有助於研判災難成因?能加速救災與重建嗎?你們具備勘災專業嗎?勘災後能撰寫調查及鑑定報告嗎?

雖然要擺脫政治人物的口水,就像要終結淹水惡夢一樣困難,但這樣工具性的災難政治學,只徒然便宜了藉機作秀的藍綠政客,作為選民,我們至少不應隨政客起舞,更要嚴厲檢驗這些主導台灣資源分配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