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司司長 鄧明斌扛改革 緊盯勞保命脈

工商時報【邱琮皓】 年金改革被視為小英政府上任後的重要任務之一,勞工的年金改革雖不是主要戰場,但《勞工保險條例》被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能否護送法案過關,7月中甫接任勞動保險司長的鄧明斌成為溝通重要角色。 外界質疑最多的就是《勞保條例》將要修正年金給付及老年一次金給付的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期間,將逐年從60個月延長至180個月。這項調整雖然不影響到勞雇雙方支出成本,但為落實勞保的公平性、避免發生道德風險,仍要將計算期間拉長。 決定實踐社會保險的正義,鄧明斌已準備好說帖應戰。雖然不是勞工行政或保險相關科系,鄧明斌1997年進入當時勞委會勞工保險處後,一待就是超過20年,除了中間3年短暫待過勞動關係處,17年來一直與勞工保險法令相處。 鄧明斌表示,勞工保險畢竟是一種社會保險,必須要遵守被保險人繳納的保費和領取給付的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現行的60個月、也就是5年,常常會有要退休前、雇主才把勞工保費調高的情況發生」,把計算時間拉長、督促雇主應覈實申報,可以確保這種道德風險的發生,其實健全勞保的體質也有很大的幫助。 勞保年金常被批評「不管怎麼改,依舊領最少」,鄧明斌也感同身受。他坦言,一般勞工跟公教人員有3種最大的差異,職務年資、職務轉換、薪資波動,這都會影響年金的多寡。鄧明斌雖然畢業後就透過高考進入公務體系,仍細心觀察身邊的親友職場情況。 他說,很少勞工像公務員一樣,一做就是20幾年,而且每次轉職,就會出現年資不連貫,或是薪資高高低低的波動,「確實比較辛苦」。 「所以這次有修正年資併計」。他解釋,台灣的年金像是最底層的基本保障,年資併計之後,以一個25歲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中間不管是當了幾年的公務員、幾年勞工、投保了幾年國保,到65歲時,都可以拼湊成一個完整40年的保障,「這是實現社會保險的一種方式」。 鄧明斌抱著堅定改善勞保體質的信念,其實也跟勞保基金財務精算報告有關。根據2015年報告,勞保基金原本預估在2018年會出現收支逆差、2027年破產,但今年卻頻傳收支逆差提前出現,預期在明年最新的精算報告出爐之後,恐怕又會造成一次大規模的擠兌。 今年1至8月勞保保費收入約2,360億元、支出約2,589億元,確實出現保費的收支逆差、缺口為229億元,但因為勞保基金同期的收益約為410億元,整體計算仍是「順差」,但如果勞保不改革、基金收益又不理想,最快將在2020年達到最後的平衡,「所以勞保改革已經有它的急迫性了」,鄧明斌這麼說。 預估5年後、勞保條例將會再一次進行大體檢,屆時是不是會大翻修、或是打開勞保費率的天花板?對此,鄧明斌看得很保守,即使那時應已屆齡退休、離開公務體系。 儘管勞保年金法案仍躺在立法院,身為基督徒的他仍有堅定信念,認為遇到誤解,就要把法案修法的理念跟外界解釋清楚,像這次修法把政府每年撥補責任、負起最後的支付責任的做法,就是為了確保勞保年金永續下去,他要用傳教士的精神,一次、二次,不斷地用誠意向勞資雙方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