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願承認的真相!產能過剩成問題 《經濟學人》剖析幕後原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至10日訪問歐洲,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他在法國巴黎會面時,針對中國「結構性產能過剩」提出警告,但習近平駁斥這個說法。英國期刊《經濟學人》則指出,中國確實有「產能過剩」問題。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歐洲擔心來自中國的大量電動車及鋼鐵可能取代歐盟的產業及就業機會。今年前3個月,中國鋼材出口量年增超過28%,新能源汽車出口成長近24%。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4月表示:「我們喜歡公平競爭,我們不喜歡的是中國大量補貼的電動車充斥市場,這就是我們目前反對的東西。(我們)支持競爭,反對傾銷,這必須是我們的座右銘。」

歐盟近期接連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展開反補貼調查,包括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的官方巨額補貼,目前正考慮徵收「反補貼」關稅,抵消北京當局幫助中國工業成長的補貼。

<cite>2024年3月,中國江蘇常州的力帆電動車工廠。(美聯社)</cite>
2024年3月,中國江蘇常州的力帆電動車工廠。(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也熟悉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他的第一個任期內,主要的經濟政策是供給的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國國家減少煤炭產能2.9億噸,減少鋼鐵產能超過6000萬噸。習近平近日在歐洲駁斥歐盟的擔憂:「無論從比較優勢角度還是從全球需求角度來看,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都不存在。」

中國的調查顯示,今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降至較低水平,比新冠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約2個百分點。從這個官方統計數據來看,無論習近平的說法是什麼,中國的產能過剩的情況存在。以中國鋼鐵業為例,其產能利用率為77%,接近2016年以來的平均水平,雖然這似乎與歐洲的擔憂不符,但這個水準掩蓋了價格及利潤的下降。《經濟學人》指出,如果一個產業願意以招致毀滅的價格出售產品,那麼它就可以使用大量產能。

產能利用率的措施也可能忽略補貼的作用,中國對電動車產業的支持包括巧妙的需求誘導,例如降低停車費及免費牌照。中國買家仍然可以享受最高達3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6萬元)的稅收減免。其他補貼並非針對消費者,但依舊能導致價格降低。這些措施共同導致需求及供應的增加,提高產能利用率及利潤。

<cite>2022年10月17日,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在法國巴黎車展發表新款電動車Seal。(美聯社)</cite>
2022年10月17日,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在法國巴黎車展發表新款電動車Seal。(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可能會辯稱,出於環境原因,某些補貼很正當,中國政府正掏腰包補貼造福所有人的產品,中國沒有充分的經濟理由將這些商品的生產限制在國內需求的範圍。根據相對優勢原則,應集中優勢,成為此類產品的淨出口國,因此應該根據全球需求來判斷產能。然而,儘管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計畫也顯得雄心勃勃,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表示,如果這些目標得以實現,那麼到明年底,中國將生產足夠的鋰離子電池,滿足全球需求超過3倍。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容易產能過剩往往歸因於中央政府的強制命令,但中國最嚴重的過度行為不是傳統中央計畫的結果,中央計畫至少可以限制產出。中國產能過剩反映了中央指令與地方政府之間為實現指令而進行的競爭。中國削減產能的嘗試也可能適得其反,企業知道整合將有利於強者,這為他們提供成長的額外動力。

中國產能過剩最明顯的產業不是電信或菸草等國營企業主導的產業,中國北京大學周其仁曾指出,在民營企業及國營企業混合的產業,這個問題更嚴重。面對民營競爭,國營企業失去生意,但並未退縮或消失,他們在政府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這導致產能比其他情況下更高。

<cite>2021年9月,中國房地產鉅子「恒大集團」財務危機全面引爆(AP)</cite>
2021年9月,中國房地產鉅子「恒大集團」財務危機全面引爆(AP)

如今,中國受產能過剩影響最嚴重的產業是房地產業的不幸受害者,長期以來,中國民營開發商及國營開發商一直相互競爭。房地產銷售的暴跌導致許多相關產業看起來規模過大。英國研究公司「絕對策略研究」(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經濟學家沃爾夫(Adam Wolfe)引用挖土機的例子,直到2021年中期,中國購買了大部分的國產挖土機,但後來國內銷售量大幅下降,這意味著中國突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此類設備出口國。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可能自我限制,在家電產業及鋼鐵業等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價格下跌既是產能過剩的結果,也是潛在的解決方案,低價是企業家及投資者將資源轉向其他更有前途產業的訊號。

中國本地的價格下跌更普遍,生產者物價通膨已連續18個月為負值,GDP平減指數已連續4季較去年同期下降。當一個產業的價格下跌,可能表示供應過剩,而整個經濟體的價格下跌時,通常意味著需求不足,這是因為消費者信心低迷且整體經濟政策過於緊縮。《經濟學人》指出,如果消費者信心更高或預算赤字更大,那麼無論補貼如何,中國的產能利用率都將更健康。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