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科研案品質參差 挨轟撒錢

台北市工務局為提升公共工程品質,2018年訂定「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補助要點」,邀民間團體參與提案,市議員王浩發現,2019至2021年間有16件申請案獲選,累積補助金額達900萬,卻因缺乏審查機制,導致提案品質參差不齊,市府既不願採納好的建議,其餘又難以實際應用在市政建設,炮轟市府只做表面功夫、撒錢了事。工務局對此回應,會檢討制度及研究議題。

2020年北市警察局某棟興建中的辦公大樓,進行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實證研究計畫,王浩指出,該案共申請補助72萬,平台測試重點包括即時監控工地車輛、施工人員健康生理數據等,仔細檢視成果報告卻發現充滿瑕疵。

他表示,報告內容明確指出,有讀取裝置的車輛無法進出工區大門,施工人員進場時也未攜帶相關設備,導致無法取得數據,且戴生理監測裝置會干擾施工作業,影響施工人員佩戴意願,等於計畫提出的4項研究實測,有一半完全不可行,可行的部分也沒有任何能供驗證的數據產出。

另外,工務局2019年曾委託木結構技師公會,執行戶外木質設施工程提升計畫,希望能減少保養費用和次數,王浩說,當時只花40萬補助,但報告內容相當詳實,市府也明確提出需求,希望委託單位提供適合戶外適用的木材種類、費用、耐久性等數據。

王浩指出,結果委託單位列出設計缺失、未加強排水、施工不良造成設施損壞等4大問題,並建議採用國產柳杉,取代美國的南方松,但市府後續卻反其道而行,照樣按原計畫購置太平洋錢樹,但該樹種既貴貨源又不穩、不易運送。

他認為,工務科研創新計畫補助金額雖然不多,但逐年累積下來是筆不小數目,無奈計畫補助審查機制失靈,導致品質良莠不齊,甚至變成特定研究單位用來養計畫、領補助的小金庫,市府既然花錢補助就應做好把關,而非只做表面功夫、撒錢了事。

對此,工務局解釋,科研案屬獎補助性質,並非採購標案,目的在於透過獎助和產學界一同提升公共工程品質。補助計畫重點在科學研究精神,成果不是只限於成功案例,成功與失敗皆為重要,相關可行成果或改善建議都可作為後續工程契約使用或借鏡,後續會再檢討制度及研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