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修憲將南韓列頭號敵國 為何一改過去統一立場?雙方可能再度開戰嗎?

韓聯社報導,北韓已於上週召開的最高人民會議,修憲將南韓定義為「敵對國家」。北韓官媒朝鮮中央通訊社17日也證實,15日炸毀連接兩韓部分鐵公路一舉是北韓所做,並稱此舉是針對北韓《憲法》規範的敵對國家無法避免的合法行動。

南韓專責與北韓關係的政府機關「統一部」則譴責,北韓修憲是違背南韓人民和朝鮮居民統一願望的反統一、反國家行為。

北韓過去對南韓秉持促進統一立場,不過早在今(2024)年1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就提出刪除《憲法》中與統一有關字詞,並將南韓列為最大敵對國,最高人民議會也決議,廢除主責促進南北韓對話及合作的政府機構。

  • 北韓修憲將南韓列頭號敵對 南韓:將加倍奉還

過去南北韓為什麼渴望統一?

朝鮮半島在1910年遭日本吞併前,原本已維持千年的統一狀態。而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終結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開始形成冷戰局勢,朝鮮半島也成為雙方陣營爭鬥的舞台。

美國及蘇聯軍隊起初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朝鮮半島,北半部暫由蘇聯管理、南半部則由美軍佔領,隨後雙方扶持的人選各自在南北韓建國,且皆宣稱擁有朝鮮半島主權。

1950年韓戰爆發,北韓以統一朝鮮半島為由入侵南韓,美國、聯合國、蘇聯及中國都介入戰爭,戰況陷入僵局,最終雙方在1953年簽署停戰協議,武裝衝突才暫告一段落,但由於未簽署和平條約,兩韓間的戰爭狀態從未解除。

1950年,一輛滿載南韓軍隊的卡車準備撤退,但在途中遭北韓攻擊失事。(圖/美聯社)
1950年,一輛滿載南韓軍隊的卡車準備撤退,但在途中遭北韓攻擊失事。(圖/美聯社)

1990年代進入後冷戰時期後,南北韓開啟頻繁對話及接觸,雖然雙方都希望能統一朝鮮半島,但對於統一的計畫及方式卻無共識。南韓前任總統文在寅調整政策,就任期間數度與金正恩會晤,並在2018年簽署《板門店宣言》宣示和平與無核化目標。

然而,對北韓態度強硬的南韓現任總統尹錫悅2022年上任後,雙邊關係再轉冷,北韓當年發射超過30次飛彈,如今還指控南韓無人機侵入平壤,炸毀兩韓之間的鐵公路,更放棄以往統一的意識形態,徹底與南韓決裂。

  • 北韓證實炸毀連接兩韓鐵公路 該路段有何歷史背景?

(圖/美聯社、朝中社)
(圖/美聯社、朝中社)

北韓為什麼改變統一立場?

BBC報導,釜山東亞大學政治與外交教授姜東完(音譯)分析,此事件顯示北韓試圖透過強調外部威脅,提高國家內部對統治者的忠誠度,「北韓政權依賴恐懼來實施統治,所以他們需要外部敵人。」

姜東完表示,北韓使用「分離國家」等名詞指稱南韓,並放棄「同胞」和「統一」等詞語,也是「恐懼政治」策略的一部分。

台灣外交部通訊則曾指出,北韓在1990、2000年代對南韓政策的變更特徵,是當北韓經濟及軍事狀況優於南韓時採行攻擊性政策;雙方情勢相當時採共存原則;當北韓處於劣勢,採取維持體制生存的緊急應變方案,顯示北韓態度部分取決於其發展狀況。

外交部通訊也提及,1994年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甫上任,鑒於自身領導地位尚未鞏固,美國又要求北韓以改善對南韓關係作為來往前提,金正日曾同意與南韓、美國會談,以換取糧食援助、確保經濟支援。

現今北韓政府拉近與俄羅斯普丁(Vladimir Putin)政府的距離,和中國也維持長期盟友關係,因此無法再以改善對南韓關係來獲取美國援助,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也逐漸疏遠。

2007年,時任南韓總統盧武鉉及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在首爾舉行第2次南北韓高峰會。(圖/美聯社)
2007年,時任南韓總統盧武鉉及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在首爾舉行第2次南北韓高峰會。(圖/美聯社)

南北韓近期可能再度走向戰爭嗎?

首爾朝鮮研究大學教授金東燁(音譯)質疑北韓發動全面戰爭的能力,表示北韓政權非常清楚大規模衝突將帶來的嚴重後果。

在首爾高麗大學開授北韓研究課程的教授南成旭(音譯)認為,近期北韓對南韓無人機入侵等各項指控,很可能只是場口水戰,因為南北韓都知道無法承受全面戰爭的代價,實際使用核武的可能性也較低。

姜東完也不認為近期兩韓局勢會上升至戰爭水準,並說北韓只是在利用軍事對抗來加強內部凝聚力。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北韓修憲視南韓為「敵對國家」 學者分析:朝鮮半島局勢緊張
北韓修憲將南韓列頭號敵對 南韓:將加倍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