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平穩年代回不去了 新台幣貶破31元一招自保

「新台幣的命運將轉壞。」彭博今年9月初的預言,如今已實現。近來新台幣兌美元連續重貶,短期內貶勢難止下,「買弱賣強」或許將是企業的最適策略。

如今,新台幣兌美元已破31,創3年新低。累計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已貶逾10%,表現遜於大多數亞洲貨幣。這除了大環境因素,也是台灣自身經濟結構特色所致。

大環境因素是美元飆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撰文稱,有4大因素推動近來美元上漲:美國升息、歐陸衰退、地緣政治、中國下行。如今全球「停滯性通膨」山雨欲來,投資人保本為先,風險資產如股票、比特幣等皆大跌,美元則因聯準會升息加上市場避險2大因素而上漲。

ICT產業占台出口額過半
股、匯遭科技業逆風重擊

但新台幣貶值也反映台灣的經濟特色,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科技」。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資訊、通訊與科技產品(ICT),近年來占台灣出口比率快速上升,至2020年為止,已超過50%,也就是台灣出口金額有超過一半是這類產品,比率遠高於韓、日等其他經濟體。

彭博稱,近來半導體業出現近10年來最嚴重衰退,又適逢5大科技龍頭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風光不再加上疫情解封、宅經濟失色,全球經濟不景氣使科技產品需求減少。罷黜百家,獨尊科技的台灣,在如今科技業大逆風下,受到的打擊就更重,導致股匯雙殺。

其次,新台幣貶值會帶來3個效應,首先是台灣對海外的投資會下降。因為同樣的新台幣只能換到更少外幣,這意味著台商在海外建置工廠、招聘勞工要花更多錢,對外投資成本上升了。

新台幣變便宜兩面刃
赴美變貴,不利在美製造

這其中最大影響,就是對美國的投資。台灣經濟部統計顯示,最近3年來,對美投資已占台商整個海外投資近12%,比上一個3年成長1倍以上。如今美國僅次於中國,是台商第2大海外投資地,比越南還高。

若貶值成長期趨勢,台商赴美投資成本大增,恐會影響其投資意願。羅格夫就稱,美元升值「導致在美國生產成本大增,」這對白宮近來力推各國科技業在美製造的策略,也有不利影響。

相對來說,海外台商回流則會增加。他們的海外獲利以美元等外幣計價,換回新台幣後,可購入更多台灣的生產要素,這意味著回台投資變得較便宜,投資金額可能會增加。

經濟部統計顯示,截至今年8月4日,這3年來台商回台投資金額達新台幣1兆727億元,其中逾半是電子零組件業,超過5,000億元、占逾54%。

回台之台商平均每家計畫投資約40億元,其中逾52%資金是用來購置機械設備,其次,逾2成是用來擴建廠房。新台幣持續貶值,對台商回台或許是另一吸引力。

新台幣貶值的第2個影響是出口。今年7月台灣的外銷訂單比去年同期衰退1.9%,是繼4月後今年第2次負成長,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下行,衝擊台灣進口的需求。

新台幣貶值並不是影響兩岸進出口的主因,但近來人民幣和新台幣都大貶,1美元兌人民幣匯價甚至已跌破7元。彭博認為,在人民幣貶值下,那些和中國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對手,難免受到衝擊,因此未來兩岸出口同質性越高的產品,恐怕也會受到影響。

此外,新台幣貶值也和台灣在美國進口的市占率有關。經濟部數據顯示,最近3年(2019至2021年),美國從台灣進口金額平均年成長率為19%,在各大進口來源裡,僅次於越南的27.5%。

目前台灣是美國第8大進口來源,市占率在韓國之後。不少輿論把韓國當成台灣主要對手,但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美國進口市占率排名近年來快速上升,從原本12名上升為第6名,早已超越台灣。因此,台灣除了面對韓國的競爭,對越南的崛起也不容忽視。

新台幣貶值的第3個影響是廠商競爭力。台幣劇貶有2個啟示,一是這並非獨特的競爭優勢,因為一來新台幣貶值,其他國家也在貶,「我有的,別人也有」,這就不是獨特優勢;二來出口競爭力與其說取決於幣值,不如說取決於產品品質。以非洲的辛巴威為例,該國曾苦於通貨膨脹,其貨幣一度貶到1美元兌辛巴威幣300兆元。如此劇貶,可沒聽說過該國出口有什麼競爭力。

通膨、經濟成長率尚穩健
央行不輕易出手干預

第2個啟示是央行不應逆市而為。彭博稱,貨幣貶值是經濟基本面決定的,除非這個條件改善,「否則干預只是一個臨時解決方案。」而且,干預必須消耗外匯存底,而外匯存底通常是為應付本國發生重大意外衝擊時的保命符。若將外匯存底用來拉抬本國貨幣匯價,一旦消耗完了,在真正大危機發生時反而將無彈藥可用。

以台灣來說,目前通貨膨脹率約2%至3%,和歐美高通膨相比,尚稱溫和,因此即使新台幣貶值,「輸入型通膨」的壓力還在可忍受範圍內。同時台灣經濟成長率雖不斷下修,但還未陷入衰退。

既然沒有危機,留著外匯存底以待緊急時使用,是更合理的策略。這或許也是近來新台幣劇貶,台灣央行仍按兵不動的原因。

對廠商來說,這波新台幣貶值若成長期趨勢,恐怕也須調整策略,那就是「買弱賣強」。

美元升值意味著美國的產品服務變更貴,因此廠商的採購來源若是美國,成本就會上升;但若向貨幣貶值的經濟體採購,例如歐、日或東亞,成本就會下降。

另一方面,因為美元升值,如果廠商銷售對象是美國,收入就會增加;但若銷售對象是向歐、日或東亞等貨幣貶值的經濟體,收入便會減少。

聯準會升息將延續至明年!
「歐元、日圓恐再跌15%」

因此,廠商最有利的做法是「收買歐日或東亞、出賣美國」,也就是採購向歐、日或東亞,銷售向美國。這樣不但成本降,另一方面收入也升。

這個策略不只局限於這幾個經濟體,其基本邏輯是「買進弱幣,賣向強幣」,也就是採購時用正在貶值的弱勢貨幣、銷售時收正在升值的強勢貨幣,這是最順應趨勢的策略。

廠商的採購策略,自然不可能因為匯率波動而每天變來變去,但若美元升、眾人貶現象成為長期趨勢,那麼不調整策略的成本將越來越高,這時廠商就有必要考慮調整。

因此問題是:這波美元升值會持續嗎?目前市場主流看法是:美國聯準會升息抗通膨一日不止,美元升值就不會消失。由於聯準會升息步伐至少將延續到2023年,這波美元獨升恐怕還會持續一陣子。

羅格夫也表示,證諸歷史,198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代初,美元也曾大幅升值,後來都急遽下跌。但就算如此,也不意味著這波美元升值潮馬上就會結束,因為要預測未來一年的匯率,難度非常高。在地緣政治再次惡化的情況下,「歐元和日圓再跌15%是完全可能的。」

雖然未來難料,但羅格夫認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從2014年以來,各主要貨幣匯率維持平穩的年代「現在已成為歷史了。」匯率波動劇烈,未來將成為企業要面對的日常,經營者恐怕也要開始著手準備相應對策。

更多商周文章
忠孝SOGO「反常理改裝」!大膽把化妝品移到12樓,讓單月業績成長20%
不只有安靜辭職,歐美職場又颳起「安靜解僱」風潮!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