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盲目推翻文學好傳統

中國時報【許文貞╱台北報導】 對於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現象,作家陳文茜認為,「現在的去中國化討論,其實是對蔣介石時代對待台灣史和台灣文學的反撲。當時是不尊重的壓制,今天的反撲,也是不夠成熟的反撲。」 陳文茜表示,「若要談去中國化、文化台獨,它的政治性其實遠高於文化意涵,且坦白講,『去中國化』已去了150年,後代寫不出超越《紅樓夢》作品,正是因後面的人一股腦把中國文學好的傳統文化,全推翻了!」 陳文茜認為去中國化由來已久,「早從鴉片戰爭、甲午戰敗後,無論是五四運動或1950年代的《文星》雜誌,所有中國人就開始唾棄中國文化,少數喜歡中國文化的人,就被當成迂腐的壞蛋。」 「這不只是中國跟台灣的政治問題,而是每次政治問題都會蔓延到文化上。」陳文茜表示,「我們還是書寫中文,還是繼承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背唐詩、宋詞,不代表我們就認同或不認同;同理,我們讀賴和、楊逵,也不該就代表我們文化台獨。」 陳文茜解釋,到近年,去中國化的原因則是台灣意識逐漸崛起,「但如果從歷史看,台灣的歷史曾不被國民黨的教科書和文學所承認,甚至被歧視和排擠。既然當時本來就是政治性的壓制,有反撲也是正常的。」 長年研究太平輪及1949移民史的作家張典婉則認為,與其討論去中國化問題,不如認真思考台灣跟中國文化的連結,「我研究太平輪,就是源於母親的經歷。」她表示,台灣有眷村文化、客家文化等各種文化混合,「我認為家族史的研究應該要更多,可以彌補大歷史的不足。」 張典婉也表示,「華人文化」和「大航海文化」的混血其實很值得研究,「其實客家的擂茶,和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的『打油茶』很像。每個文化到台灣,都發展出很不同的路,這是不同時代的混搭,在台灣開出了不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