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頂尖大學想要「併校」,中山大學在急什麼?
文/羊正鈺 圖/林奕甫
「中山學生大多不希望與高大合併,擔心學校排名下降⋯⋯」
「我們(中山)考幾分進來的?他們(高大)考幾分?畢業證書會不會變得不值錢?」
「有的學生(高大)得知併校消息,就希望能延畢,拿到中山的畢業證書,對找工作有幫助⋯⋯」
座落於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先在今年3月拋出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併議題,雖然高醫大董事會並未同意,但中山大學(文後簡稱中山)隨即在4月重提和高雄大學(文後簡稱高大)已中斷13年的併校案,兩校高層在短短3個月內互訪交流,中山評估小組在5月一連舉辦15場校內公聽會,也收到不少學生的擔憂。
近年來國內大專院校吹起了「合併潮」【註1】,讓人不禁疑惑到底是少子化影響,還是為了國際排名讓各大學不得不展開「軍備競賽」。最著名的莫過於2016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2018年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併成高雄科技大學,還有「搶親」勝出的交通大學最快今年9月可與陽明大學完成合校。
如今身為頂大之一的中山大學為何也熱衷於「併校」呢?負責評估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直言,重啟並推動和高雄地區大學合併是在去(2018)年校內主管共識營討論「2030願景」時丟出來的,目的就是要將中山的國際排名【註2】從現在的前400大,朝向前200大邁進。
但是,若想更上一層樓就得先解決幾個困境:
困境一:數大就是好?
「中山併校其實跟少子女化的無關,對我們也影響不大,如果少子化燒到中山,那就大條了。」蔡秀芬一開始就先破除這個迷思。
蔡秀芬解釋說是整個大環境變了,過去中山大學靠著「研究型大學」【註3】的招牌,2006至2016年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俗稱5年500億)總共獲得24億經費,不過,教育部2018年起新推出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卻改了遊戲規則。
「高教深耕」不再像「邁頂計畫」那樣只要入選12所頂尖大學就「人人有獎」,而是將2成經費依學校規模分配,這部分是沒做什麼還是固定給的「補助款」,另外8成變成「競爭型經費」,也就是開放讓所有大學各憑本事來搶的「獎助款」,這次中山只拿到2.5億。
再加上近年來,教育部開始重視「產學合作」,不能只有做研究,還要有「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也就是說,大學不能只在自己的象牙塔裡,要跟社會的脈動結合,不管是地方創生,還是和業界連結、幫業界解決問題。
「過去都是科技大學在跟業界連結,但現在是全部大學都得做了。研究型大學的老師過去只要教學和研究,以前的觀念是,做產學的老師屬於『不務正業』,是『在外面賺錢』,因為是業界給學校一筆錢去幫他們解決問題。」
「所以當年『產學合作』做得好的老師,根本無法升等,但如今不一樣了,你除了靠研究,還能用產學來升等,可以看你拿了多少大計畫,例如中山某個工學院教授有個專利,美國農業部拿了200萬美金跟他買。」蔡秀芬說道。
而且這幾年,不只是產業界,就連政府也開了很多計畫讓老師、行政單位自己去搶。以前各校的行政頂多只有一個小小的「產學組」,現在都變成校內舉足輕重的大單位,每一個教授、行政單位只要看到有跟老師或學校相關的計畫,就是拼命去寫企劃、去把外部資源搶過來,
「以中山大學為例,目前政府給的固定經費10.7億(高大約4.7億),但107學年度的校務基金卻有36億,其中有7億就是來自科技部的計畫,還有5億是產學合作(高大約1億),另外還有過去沒有的計劃2-3億。」
「校務基金」指的就是全校一年可運作經費,包含學雜費、政府補助、外面爭取的計畫、校友捐款等所有收入都包含在內。以幾間頂尖大學去年為例,台大為173.86億、成大94.32億、清大(含竹教大)68.71億、交大若加上陽明為92.44億,而中山就算加高雄大學也才46.99億。
但併校就能解決問題嗎?蔡秀芬指出,「錢搶進來之後,也要有人可以執行,不管是找助理,還是培養學生一起做,甚至是前期的搶計畫都需要人,這個時候,規模就變得很重要,當規模變大了,學校擁有的資源(校務基金)就會越多。」也就是財務自主之後,才能放手去打國際盃。
困境二:教授「能量」不足
蔡秀芬進一步提到,目前中山大學的能量已經「外溢」了。
「所謂的外溢就是,我們其實是有能力做更多,但是中山才不到500多位老師,每個人都已經被行政、雜事困住,根本沒時間再做其他的事。但如果兩校合併,教務處、學務處兩個變一個,不但行政人力變更多,還能解放更多非行政的老師人力。」
蔡秀芬說道,當一間學校不管大小,財米油鹽醬醋茶都得有人做,就像一個小公司,如果人力不夠,不可能有時間去搶外面的資源,「要先有一定的規模,當必要的事情有人做了,才有多餘的人去搶資源。」
同樣的,高大的老師又更少所以比中山更辛苦,根本不敢接多接什麼產學,再加上,高大的研究生比例很少,會讓教授更是捉襟見肘。中山的學士班4726人,碩博士也有4699人;反之,高大學士班4277人,碩博士才1114人。(若再以每位研究生與論文篇數比來看中山0.38還低於高大0.45,但引用數來說高大就不及中山)
此外,近幾年高教一直有教授斷層的隱憂,未來五到十年,全台將有三分之一的教授屆齡退休,但新聘教師的人數卻逐年下降。管中閔參選台大校長時也曾表示,台大40歲以下的老師佔了15%,而50歲以上的高達53%,也就是說,估計超過1/3的人會於10年內退休。
中山的研究能量也同樣遇上教授的「世代落差」,由下圖可見60歲以上的專任教師人數比高大多了近17個百分點,40-49歲的部分則又比高大少了10個百分點,未來高大「中生代」的教授可補中山的不足。
困境三:校地不足、區域優勢不再
蔡秀芬也表示,中山一直都有校地不足的問題,雖然西子灣校區有73.4公頃,但「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也導致可用校地僅28.9公頃,而且目前可建築面積是0公頃(沒有空間蓋任何新大樓、宿舍),而仁武校區因斷層帶經過,環評一拖10年直到去年才通過可建築面積約10公頃。
但如果加上高雄大學82.5公頃的校地,全都是可使用的,其中可建築面積還有33公頃,將有更充裕的校地可供未來發展像是蓋醫學院、產學合作空間或創新研究場域使用。
另一位不具名的教授補充,未來的高雄產業將會有不小的轉移,其中包含5年內將開發「橋頭科學園區」,會引入半導體、5G網路以及AI軟體服務等高科技產業。還有中油在高雄煉油廠也將變成「國際材料園區」(台大、成大和中山前年成立國際材料學院),未來在全球分工上,高雄將扮演製造加上研發的角色。
「但這些園區不管是橋頭、楠梓都位於『北高雄』,地理上距中山有段不遠的距離,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利的。但如果能把北高雄的高雄大學拉進來,非但不用擔心被邊緣化,兩校的工學院結合後,也才更能和三間科技大學合併的高雄科技大學一爭長短。」
中山想「併校」,會先遇到不少困境
如上所述,「併校」好像是一個完美的選項,但這些「困境」卻不是多數學生在乎的,同學擔心的是排名前面的中山「被拖累了」。
中山大學5月針對在校學士班進行抽樣調查,「對合併高雄大學的態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反對。社會系副教授葉高華受訪指出,學生對於就讀科系是否重疊,沒什麼影響,但初步分析顯示,認為中山與高大位階差愈多的學生,愈是反對。
且因為區域地利的因素,再加上併校後學院和系所空間重新規劃,且以「同一學院在同一校區」為原則,理、工學院可能會優先遷移至北高雄、高大現有校區以規劃為「創新科技基地」,也因此相關學院的學生反彈聲浪也較大(工學院是校內人數最多的,擁有近3000名學生)。
此外,校內有些學院也有不同聲音,例如中山的管理學院是全台第一所獲得AACSB國際認證的國立大學,至今已通過3次再認證,今年底還要辦理第4次認證,有可能因為併校產生組織、校名的變更,導致過去努力的國際認證化為烏有。
不過,蔡秀芬認為最重要的是併校的心態,她語重心長地說:
「假如我是中山的老師,我看高大的老師就覺得,我們就是不一樣,你本來就是比我爛,所以你才會去高大,我才會來中山,我幹麻鳥你⋯⋯」,那就算是併校了,兩個學校互相排斥,最後還是我做我的、你做你的,併了等於沒有併。
『「但假如中山的老師,併校之後,覺得高大的老師能加入實在太好了,我們可以互相合作,我重理論、妳重實務,好不容易有人可以跟我一起合作、接計畫,一起討論、磨合出新的東西⋯⋯」,中山已經有部分的學院在期待迎接併校了,準備要互相分享、傳承搶計畫的訣竅,這才是併校的意義。』
「不是為了併校而併校,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山能不能真的成為一所全世界都看得見的大學。」蔡秀芬強調。
只是,要真的走到併校那一步,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
為了達到國際排名,不管是學術聲望還是雇主聲望,學校的「校名能見度」都是關鍵因素,因此中山大學若要提升學校競爭力及品牌,當然希望能「維持原校名」;但高雄大學公聽會提出的共同心聲,卻也包括了維護高雄大學的校名。去年陽明大學在清大、交大之中選擇跟後者交往的關鍵原因也是校名【註4】,未來兩校「校名之爭」恐怕還有一番折騰。
【註1】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早在2014年曾表示,「計畫5年內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裡則提到,公立大學整併的基本條件是「單一縣市超過2所國立大學學生數低於1萬人。」而當時50多所國立大學中,超過1萬人只有18所。以下整理2000年以來大專院校中成功整併的案例如下:
• 2000年,嘉義師範學院與嘉義技術學院合併為「嘉義大學」
• 2008年,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為「東華大學」
• 2011年,台中技術學院與台中護理專科學校合併為「台中科技大學」
• 2013年,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為「台北市立大學」
• 2014年,屏東教育大學和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為「屏東大學」
• 2015年,康寧大學(台南)與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台北)合併為「康寧大學」,不過2018年台南校區招生狀況不佳,已申請改制回原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台南校區撤校
• 2016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為清華大學
• 2018年,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併為高雄科技大學
• 2018年,陽明大學和交通大學議約,最快於2019年8月完成合校,可能名為「陽明交通大學」
【註2】國際排名有很多種,中山因規模較小,主要以「均量」為主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為準。計分指標包含:學術聲譽(40%)、雇主聲譽(10%)、師生比(20%)、國際教師比(5%)、國際學生比(5%)與文章引用(20%)。
【註3】教育部在2002年正式遴選7所國立大學為重點研究型大學並補助經費,
【註4】2018年陽明大學校務會議決定與交大議約合校,主要原因就是出在「校名」。因交通大學已承諾未來合校校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National Yang-Ming & Chiao Tung University),在校名上維持了「陽明大學」的主體性。
更多關鍵評論網文章
1. 2019香港反送中事件3D地圖|從100萬到200萬+1
2. 【專訪】反送中的兩代港人:出走台灣的林榮基、留下抵抗的港獨青年
3. 韓粉造勢幾萬人不是重點,這兩人才是王金平決定不玩的關鍵角色
少子浪潮求生存
拍板了!台南高工併入成功大學
陽明交大合併案 教部審議盼1加1大於2
中山高雄大學併校露曙光 5月校務會議討論
台科屏科攜手再邀雲科 打造旗艦級科大
私校退場轉型 教部研擬新增預警學校機制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